豫剧梆子戏名家常香玉,一曲红娘成为让

在豫剧里,有名的大家很多,其中常香玉一曲《红娘》成为让她辉煌一生的经典剧目。在豫西跑了数年高台之后,张凤仙决定到城市去闯闯。他选择了郑州,那里有个领班的叫周海水,也是张凤仙的朋友。那时的郑州,由于有陇海、京汉两条铁路在此交会,从一个小县城迅速发展为人口六七万的城市。城市虽然不大,却也是常香玉平生第一次到的大地方了。在长发戏院,常香玉先是当丫鬟,跑龙套,慢慢地也就演起重要角色。眼看常香玉就要红起来,担任主演的孙兰芳不免有些拈酸吃醋,处处找茬,不断闹别扭。不多久,张凤仙只好带着常香玉离开。年1月,正值新春,周海水带着“太乙班”一班人来到开封。那时的开封,是河南的省会。繁华热闹的大相国寺是市中心,在其四周分布着国民、同乐、永安和豫声四大戏院。周海水一行人来到开封后,选择了大相国寺西北边的醒豫舞台扎下架势,虽然处在开封的中心地域,但因不临大街,比较偏僻。当时开封戏院的规矩,一般是一天演下午、晚上两场,每场唱三出,前面的一出是垫戏,由小字辈艺人演,边演边等观众进场,后面的中轴戏和大轴戏才由大主角出场。那时常香玉才13岁,名气不大,只能演垫戏。尽管是垫戏,毕竟是“太乙班”进开封的“开炮戏”,周海水仍十分重视。在开封这一段时间,张凤仙还给常香玉请来了唱“祥符调”的旦角老师聂良卿。聂良卿一有工夫,就赶到常香玉的家里,教常香玉学习“祥符调”。既学“豫东调”,又学“祥符调”,常香玉的唱腔开始有了自己的唱法。张凤仙见此情景,喜出望外。为了常香玉早日走红,张凤仙抹开脸跑回老家,好说歹说请来了族弟张丙运,让他为常香玉写自己的戏。中秋节前几天,常香玉的梆子戏《泗洲城》连演三场,顿时轰动了古城。就这样,周海水的戏班在开封连着唱了几个月,会的戏翻来覆去唱了几遍,眼见观众越来越稀少。周海水想带领班子到陕西演出,问张凤仙是跟去还是留下来。张凤仙见常香玉已经能够担纲主演,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开封。年年底,周海水带着大部分艺人离开。就这样,“太乙班”在开封整整唱了一年,打破了“豫西调”艺人难以在开封立脚的局面。张凤仙说服主演张同庆等留下,请来了“祥符调”名家王金玉,又请来徐双槐、韩小丹、马天德等一批艺人,凑够六十多人的班子,自己当了掌班,继续在醒豫舞台演出。女儿成了主演,自己也当上了掌班,但心高气大的张凤仙并没有满足,因为正在豫声剧院演出的陈素真,名气还比常香玉大得多。尤其是她跟前有一个大笔杆子樊粹庭,不断给陈素真编新戏,一连编了七出,唱一出火一出,惹得开封戏迷像发狂一样,每有新戏都蜂拥而去。张凤仙心里明白,要让女儿赶上陈素真,光靠唱来唱去的几出老戏,那是千难万难。要想成为大唱家,就必须有自己的“独家戏”!机会突然来了,一位名满省城的才子主动找上门来,提出要为常香玉写戏。他名叫王镇南,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上学期间,王镇南就开始学习京剧,并成为票友中颇有声望的人物,毕业后在河南洛阳、开封任教。正为编写新戏而发愁的张凤仙,见王镇南亲自造访,顿时高兴得手忙脚乱,眉开眼笑。张凤仙匆匆搭起的新戏班,到现在一直没有名字,便乘机向王镇南请教。王镇南沉吟片刻,说了个“中州戏曲研究社”的名字。张凤仙也连连附和,干脆让才14岁的常香玉当了“社长”。“中州戏曲研究社”成立不久,王镇南和史树明一道,为常香玉编写了《六部西厢》。后来,《六部西厢》成为常香玉的主打剧目,也成为豫剧众多旦行演出的主要剧目之一。尤其是根据后面“拷红”一场改编的《红娘》,更是让常香玉辉煌一生的经典剧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