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目前,北京多个区已经实施“戏曲进校园”相关方案,多所学校也已开设京剧课程和社团,有的学校聘请知名京剧专家到学校授课,让学生接受专业的京剧教育。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不过,传承戏曲文化,不仅仅是“进校园”这么简单,这只是传承戏曲文化的第一步,弘扬中国戏曲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但随着流行文化的盛行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戏曲这类古老的传统文化前景似乎并不向好。除了怀旧的老年人偶尔唱两曲儿,或者旅游景点带着浓浓商业气息的戏剧之外,如今的中国是很难再见到鲁迅《社戏》中夜航忘情看戏的场景,就连语文课本上“生旦净丑”的戏剧名词,也只是学生为应对考试,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戏曲危机早已有之。国家层面也早意识到了这种危机,早在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年8月,有关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指出应加强戏曲通识普识教育,到年戏曲进校园基本实现全覆盖。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政策的号召下,立即采取措施,多区联动推动“戏曲进校园”。“民族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戏剧进校园”等文化艺术普及活动竞相开展,在“戏曲进校园”的区域位置上,北京上海等地有着天然的优势。戏曲家云集,戏曲资源深厚,有的学校可以直接聘请知名京剧专家到学校授课,让学生接受专业的京剧教育。然而,想要实现戏曲通识教育,实现年戏曲进校园基本实现全覆盖似乎不大可能。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大多数不懂戏曲的大人们尚无耐心将遥控器停留在戏曲频道,更不用说如今的孩子们被游戏、社交、短视频等充斥,使戏曲处于无限边缘化的位置。加上地区差异,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音体美课程的老师都不够,更何谈传授戏曲文化呢?校园是教育和普及文化的主阵地,青少年作为国家和未来的主力,弘扬戏曲从他们抓起自然没有错。只是,重视现代传播手段,大力宣传戏曲文化、培育戏曲欣赏与消费土壤,应当考虑实际情况,多方联动,这才是解决戏曲危机的万全之策。文/青橙柚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