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认为建国前后许多豫剧团学习歌剧,移植排演了革命现代戏《白毛女》、《刘胡兰)、《赤叶荷)、《王贵与李香香》等剧。尽管在服装布景的制作上还带有文工团式的临时性,如一些服装是借的,一些山石是用帆布棚或麻布蒙的,室内景片不够大,枪支等道具全是真的。但总的倾向是追求写实的。舞台空间是追求幻觉性的。每场都有一个固定的环境。
当时的小歌舞剧时空灵活,豫剧移植的不多。就现代戏来说,存在着有固定环境和无固定环境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就豫剧传统戏来说,由于机关布景的介入,在一些非机关布景的本子里,也不时地加进了一些布景。演出团体总要想尽办法请画师画上一两个大画幕。此时,具有统一风格的演出,很难见到。一出戏是一桌二椅,有时又是用大画幕,或是彩头特技。特别闭塞地方的戏院里,仍保持着出将入相,检场人、乐队都在台上的演出形式,舞台形象十分混乱。为此戏曲界曾提出了“净化舞台”。
王贵与李香香首先是净化舞台:这是一次使舞台净化的统一行动,它首定了豫剧传统戏曲的舞台时空处理及其民族特色的演出艺术形式。净化后的舞台以底幕替代了遮堂,以边沿幕条为出入场。就舞台空间来说并没有内涵上的变化,它仍然是一个假定的空间。仍然具有流动性,仍然搬迁一桌二椅、帐幔布城,保持了假定性、虐拟性、时空流动性。因此它与豫剧传统剧目的传统演出形式并无矛盾,反而扩大了表演区,增加了出入场口,使舞台干净、明亮最初许多剧团的便条沿条为深绿色,而二幕多为粉兰色,底幕则有粉绿、粉蓝、粉红、粉黄等多种颜色。五十年代后期,河南人民剧院制作了一套全是淡豆青色的布幕。
边沿二幕底幕均为一色。幕下加一窄条的木质图案压边。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时,洛阳市豫剧团演出《穆桂英挂帅》,用了一套淡粉绿色的布幕,装置的非常整齐,观众感到非常新鲜。虽未用景,一种明快爽朗的气氛扑面而来。河南豫剧院二团赴中南五省演出时,特制了一套浅紫罗兰色的幕,而且乐队的前面和相对的司幕一方,也都罩上了一层浅紫罗兰色的纱幕,八字对称,舞台显得更加整洁明快。一些新剧场的建设,干脆也都准备了统一色彩的布幕,有灰绿、豆沙、淡青等不同的颜色。
穆桂英挂帅后来尼龙纱的制品多了,许多剧团置买了各色纱幕,底幕全改成了纱制品,进而又发现白色的纱幕,通过灯光,可以射投成各种颜色,而且上下还可出现过渡式的变色,于是底幕均改成了白尼龙纱幕,运用天排地排灯槽的上下反射投光,可以改变每一场底幕的色彩。有的剧团在边条外也罩上了一层白纱幕,演员的出入大有化出化入的感觉。运用纱幕的舞台,除去了净化舞台初期的演员身后的布幕皱纹。净化舞台使舞台上确立的一切,都与戏密切相关。在净化舞台以前,豫剧舞台上十分杂乱,演出中,台上有演员、乐师、鼓师、检场员,还有名角坤伶的教母,放有各种正在使用和备用的乐器,使用或备用的桌椅,还有遮堂上的“岁寒三友”、“福禄寿三星”等与戏无关的人和物充塞舞台,分散者观众的注意力。自从净化了舞台,舞台成了神圣的领地,任何人、任何无用的东西不允许越过边幕条,改变了舞台的面貌。
乐师净化舞台使服装、砌末整齐统一更能达到整体美。过去豫剧的戏箱,重角轻兵。蟒靠、官服、小姐、丫环的服饰很好,而把子、群众的服饰则又破又脏,不配套。打起仗来往往分不清营垒,武打双方穿着同样的服饰。旌旗仪仗也是缺这少那。所以河南豫剧院舞美工厂在早期,便着手于设计制作一整套配角的服饰。许多剧团也尽力的选购兵服、群众服,使舞台上所出现的各种身份的各种人物,都是一个艺术整体之中的一部分。桌椅帔、帅帐、二帐、神帐、灵帐、车旗,也都折熨整齐干净。布城也大都改成了硬城景片,使其出入城门,不必再用两个人把城门高高举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所建的新舞台,全是境框式的,原来的舞台也都改成了镜框式的台口,采用边沿幕条、面幕、二幕、衬幕、天幕的装置,既适用于净化舞台后虚拟的假定的舞台空间的表现,也同样适应于写实布景的运用。在技术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观众今天看无景的戏和明天看有景的戏并不会感到突然,使豫剧长期存在着虚、实两种演出形式。这两种形式居然让观众从观感上协调了起来。五十年代初,豫剧舞台美术的大变化的第二个方面是写实布景影响极大,甚至促使一种写实的豫剧表演风格日趋形成。
丫环的服饰一些豫剧剧团排演新歌剧剧目时,在服饰、道具、灯光、布景等各个方面,无不向新歌剧学习。歌剧有固定场景,并按场景设置多变的出场入场及舞台调度,豫剧接受了这些,就打破了原出将入相和走马灯式的表演线。演现代戏,艺人们第一次不使用水袖,第一次用松香胶贴胡子,老生老旦第一次在脸上画皱纹,第一次在布景布出的山石上跑。上跑下的唱戏,同时也是第一次用切光闭幕。河南省歌剧团事实上是个演豫剧的团体,演传统戏时保持原有的虚实结合。同时又排演了《新条件》、《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有意进行分幕分场写实风格的戏剧实验。每当场与场之间换景时,尽量加快速度,同时又有幕间曲和前奏曲相配合,演出并无中断之感。每当舞台上出现逼真的环境时,观众无不报以热烈的掌声。
小二黑结婚年,河南省歌剧团在西安上演豫剧《春香传》、《刘胡兰》,通真的舞台布景也征服了西北的观众。《刘胡兰》的舞台美术连台板都进行了改造,不平的丘陵地,大车的车辙,逼真地出现在观众面前。该团年上演的独幕豫剧《人往高处走》,其布景中房子的砖头瓦片都是立体的工艺制作。舞台一角的冬日枯树,运用了双层网景,显得枝杈交错,根条清晰。在这样写实风格的布景中,服装是写实的,道具是写实的,开门就是开门,点灯就是点灯,上坡就是上坡,坐车就是坐车,整个舞台演出风格大体协调,进而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存在于豫剧艺术中。当然,事后又有了许多进展。但直至今日,豫剧的许多大型现代戏的剧目中,仍还保留着这样的风格。
在现代豫剧写实风格的影响下,一种近于写实风格的新编历史剧应运而生。豫剧的新编历史剧,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从剧本的结构到舞台调度的处理以及演员传统技巧的发挥,都较为接近豫剧的传统戏。如四十年代大众剧团演出的《黄巢》、《官逼民反》、《正气图》、《四部岳飞》、《前后本九宫山》等。尽管演出时也用了布景,并且运用了机关布景,穿了改良的服装,但其整个表演的风格上,还都带着浓厚的传统豫剧的风味。歌剧团排演的《石达开》,从剧本到舞台调度,从道具到服饰,从灯光到布景,全面追求写实风格。
官逼民反甲胄的鳞片用薄铁片或黄板纸制做,盔帽用纸浆脱壳,服装、道具都作了历史考证。在以后的《武则天》、《屈原》、《李师师》等剧中这种刻意写实的追求仍有遣存。直至八十年代上演《齐桓公》、《斩御史》、《九死一生》、《魂断燕山》、《血染经堂》等剧,也都是一脉相袭的。此类戏剧,布景庞大繁杂,场次结构严紧,理论界看法各异,但它却打开了另一个层次的观众面。在戏剧的嬗变中,构成了一种新的风格与流派。
豫剧的现代剧、新编历史剧,是三并举的有机构成部分,剧团要走这一步,就必须建全置景、道具、灯光、效果等舞美行当的编制。五十年代以来,许多豫剧团都拥有了电工、画师。继导演制之后,又都建立了舞台美术设计制。有的剧院剧团,还建立了舞美工厂。舞美制作组。从设计,到制作,到管理,形成了一条龙的技术队伍。与此同时,同行间的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学习班,学术会,文艺评论等,促使了舞台美术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资料《中国豫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