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最大的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等演出团体走向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开封雕塑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年)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年)《杞县志》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等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道光年间(年-年)“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据传河南梆子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市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市东面的清河集。而开封的老三班,即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历经明、清两代。民国五年(年2月15日)的《河声日报》记载:“省内义成班,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可见豫剧“开封自源说”不无道理。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普遍认为祥符调是母调。
如今,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豫剧主要声腔板式有四种,即二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除二八板这个基本板式外,还可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一板一眼2/4拍,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
常用锣鼓点主要有三类:一、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一锣、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等。三、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迎风、到脱靴、拐头钉等。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豫剧,这门古老的综合艺术越来越受人们喜爱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