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戏曲 >> 戏曲简介 >> 中国国粹戏曲文化

中国国粹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文化的起源:

我国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是形成过程十分漫长,到了宋元年间才得以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戏曲文化经历明、清的不断的发展成熟而逐渐进入现代,经历了多年繁盛不败,现今以有三百六十多个剧种。我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期: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我国戏曲戏曲文化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来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时期,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成娱人的歌舞。从汉魏时代到中唐时代,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最早时期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朝时期

在唐代(中后期)是我国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曲文化飞跃发展,戏剧艺术也逐渐形成。

宋金时期

宋金时期是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沉淀下了稳固的基础。

元朝时期

元朝时期是我国戏曲文化的成熟期。戏曲文化到了元代,出现了“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曲模式。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曲文化正式进入成熟的阶段。

历史戏曲文化种类:

家庭剧的泛滥

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伴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陨落。在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之后,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而腐败,贫困而虚弱。为革命所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之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

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他们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演唱。到了年,按中国旧历为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

其实,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

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的贫乏,还有演出的粗疏。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表制的方式。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那全凭临场发挥了。

显然,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根本无法保证戏曲文化艺术的质量,甚至连保障戏剧情节的整一性都做不到。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常是天马行空,信口道来,而一些丑角则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总之皆为片面追求剧场效果。一位新剧的倡导者欧阳予倩,曾经回忆当时的演出情景:一次他扮演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正在花园里倾诉爱情,小姐由于婚姻无法自主而痛心低泣,此时两个扮演丑角的人,在场边肆意耍丑,闹得观众哄笑不止。小姐与先生的爱情戏没法演下去,弄得扮演先生的演员挥舞文明棍,把两个丑角追打到后台去。

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戏剧文学的薄弱,文明戏的衰落同戏剧文学的未能确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充足条件。后来的新剧,到年,经著名的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命名为“话剧”。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才有了一个大家认可的正式名称。

古典戏曲文化的呈现形式:

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时间是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我国戏曲文化的成型时期。

元朝杂剧

元朝的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戏曲文化昌盛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的繁荣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明清传奇

关于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的鼎盛时期主要在产生于元朝末期,在明初广为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现代话剧

中国话剧文化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二十世纪初期到“五四”前叫“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依然具有一些早期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新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之为“新剧”。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