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张家界阳戏真假声中传唱地方文化国家

张家界阳戏,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地方传统戏剧。

明末清初,八楚文化艺术、民间音乐歌舞以及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文化为张家界阳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那时的永定十三都(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子垭镇犀牛潭一带)还只是有由民间音乐组合而成的草台戏,尚没有形成像样的剧种。后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张家界阳戏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戏剧体系,有了固定的唱腔以及激情悲愤、先声夺人的导板、长吁抒事的正宫,欢快轻松的悦调,滑稽诙谐的金钱调等十余种剧种。

阳戏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阳春”的人(指农民)演出的戏;另一种是因与傩戏同班演出,傩戏是为娱乐鬼神而演称为阴戏,阳戏虽有还傩愿得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阳戏主要是娱人,所以才称为阳戏。

在唱腔上,张家界阳戏主要以张家界方言为主,其特点是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俱备。

它的唱腔有十八调,这其中又分为正调和小调。正调以正宫调为主,还有小丑调、阴调以及慈悲调等,值得注意的是,它男女不分腔,但有导板、滚板、一流、二流、三流等板式的变化,是一种使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而小调则在演唱方法上大部分都保留了原始民歌的特点,常用的有男磨子歌、女磨子歌以及香灯调、二十八宿等。

在题材上,张家界阳戏大多是反映农村生活、家庭伦理道德的戏,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多表现了家长里短、为人处世和积德行善、惩恶扬善等思想宣传。对法育、德育的社会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所起到的引导教化作用和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充满着浓厚的生活与乡土气息。

另外,张家界阳戏因艺术风格的不同,也划分出了南北两路艺术流派。南路阳戏流行于吉首、凤凰、怀化、麻阳以及贵州的松桃、同仁、黎平等县市;北路阳戏流行于古丈、永顺、龙山以及湖北鹤峰、来凤,重庆的酉阳、秀山等县市。它曾以县定名,分为大庸阳戏、吉首阳戏、凤凰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黔阳阳戏等。

张家界阳戏有多出传统戏,其中《桃花装疯》《白罗裙》《劈山救母》《生死牌》等为其代表性剧目;新编古装戏有《桃花装疯》;丝弦戏有《秋江》;傩愿戏有《观花》;以及创作新剧目《上高炉上·红旗飘》等剧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杨晓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