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报记者组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福州多年的建城史,孕育出璀璨的闽都文化,沉淀出了闽剧、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刻技艺、福州方言等独属于福州的城市文化记忆。
今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举办。福州要如何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迎接八方来客?两会期间,多位市人大代表呼吁通过立法进一步保护传承闽都文化,进一步提升福州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彰显城市气质,增添城市魅力。
焦点一:
让闽剧落地生花走进群众生活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虽然已经针对保护闽剧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但由于闽剧文字记录和总结较少、编剧人才缺失、导演和演员素养参差不齐等原因,闽剧和人们生活尚有一段距离。
如何做好闽剧保护?代表们在议案中提出,首先要建立艺术档案,有关部门组织相关单位进行闽剧资源的普查和相关史料、实物的搜集、整理、保存,及时发掘、抢救、记录、保护和传承濒临失传的声腔、剧目及相关技艺;同时,设立闽剧保护传承专项基金,用于闽剧的抢救和调查、专业人才培养、展示场所的建设与维护等。
要让闽剧活在当下、有序传承,保护是基础,传承人是根本。代表们认为,政府要给予闽剧传承人实质性的帮助,包括设立闽剧艺术创作生产扶持专项资金、激励优秀闽剧专业人才、比照全额事业单位落实工资待遇等,稳定闽剧项目的传承。对闽剧传承人也要扶持与监管并重,严格把控传承人标准,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评,监督闽剧传承状态。
在议案中,代表们建议设立“戏曲进校园”专项资金,做好百名艺术家进校园计划、校园闽剧推广计划、闽剧新秀培育计划等,让闽剧的种子在校园落地生根、蓬勃生长。
焦点二:
立法保护脱胎漆器
让传统技艺绽放光芒
福州脱胎漆器源远流长、技艺精湛,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誉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传统漆艺制作技艺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年市政府颁布相关实施意见,促进脱胎漆器传承发展,但随着时代变迁,出现行业总体效益不佳、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
为更好保护脱胎漆器的髹饰技艺,传承脱胎漆器工艺,代表们提出关于制定《福州市脱胎漆器工艺保护办法》的议案,建议通过地方性立法,促进各级政府重视脱胎漆器工艺保护传承,全方位改善脱胎漆器生存发展环境。同时,拓展漆艺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创业投资政策,支持混合所有制、引进战略投资者等。
议案提出,对脱胎漆器技艺、脱胎漆器工艺美术珍品、脱胎漆器技艺大师,每年评审、认定一次。经评审通过的,由我市工信部门认定,发布认定公告,向申请人颁发证书。经认定的脱胎漆器技艺、工艺美术珍品,其产品可以使用统一制发的工艺美术珍品证标;未被认定的,不得使用该证标。
为避免“父艺子不学、师技徒不受”的窘境,激发创作积极性,代表们建议从事脱胎漆器工艺研究、生产的单位,应加强对技艺人才的培养,鼓励支持技艺大师带徒学艺;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技工院校开设相关工艺美术课程,与脱胎漆器生产企业或市脱胎漆器行业协会联合建立技艺人才培训基地;鼓励技艺大师创办企业或建立个人工作室,享受国家和省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焦点三:
传承保护寿山石雕刻技艺
展现“国石”新风采
作为我国“印石三宝”之首,福州寿山石雕刻已有千余年历史,寿山石雕刻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但行业整体处于“小、散、乱、杂”的状况,缺乏大型集展示、加工和创作、销售和推广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和平台,缺乏统一规范的寿山石文化园区,缺乏固定的实训基地和规范的创作基地。
如何保护、传承、弘扬寿山石雕刻技艺和文化,代表们提交了议案,建议尽快制定并出台《福州市寿山石雕刻技艺传承保护办法》,打通行政和市场的绿色通道、联合政府和民间力量建设桥梁和平台,把寿山石文化做强做优做大。
随着老艺人的逝去,一些寿山石传统技艺正成为“绝响”。代表强烈呼吁,对濒临失传的品种和技艺,应尽快采用录像制作、文字记录等方式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已失传的品种和技艺,进行补救或者发掘。
传承是最好的保护。代表建议采取技艺水平较高的人员带徒传艺、青年工匠培训、职称晋升、为有突出社会贡献的名艺人提供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让技艺代代相传。对制作珍品特需的珍稀矿产资源和稀缺原材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保护,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供给雕刻大师。代表们还建议在场地、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多管齐下,予以保驾护航,让“国石”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