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文图
版画、剪纸、泥泥狗、面人、民间布艺、葫芦烙画……当非遗进入校园,孩子们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创意?在6月9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手工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一帮孩子们的非遗文创和手作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通过他们的创意和想象,非遗与各种日用品发生了联系,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时尚的生命力。这个郑州市“非遗进校园成果展”,刚好体现了今年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多彩非遗,美好生活”。
“小二,再来一碗酒……”跟着配音,光透过皮影映照在幕布上,酒意正浓的武松很快和老虎上下翻飞,动作一招一式像模像样,一出精彩的《武松打虎》被演绎得惟妙惟肖。戏罢,掌声四起,结果从幕布后边走出来的竟是三位小学生,他们手中拨动皮影引杆,赢得众人纷纷赞叹“了不起!”
原来,他们是中原区秦岭路小学皮影社团的孩子们,皮影道具便是由他们自己制作的,人物造型也是一笔笔亲手描出来的。
“河南罗山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皮影便是吸收了传统皮影的表现手法,同时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创意来制作,让非遗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该校美术老师王晶向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介绍说,和传统皮影采用的畜皮制作不同,孩子们与时俱进地采用了透明度好、成本低廉、更容易采购的现代硫酸纸。除了练习《三打白骨精》《梁祝》等传统剧目外,孩子们还自排课本剧,用传统非遗讲述教科书上的故事,在课堂上很受欢迎。
在一处名为“创意豫见戏曲非遗”的展示区里,泥塑、面塑展示柜里的作品,可以说生动诠释了传承和创新。其中一边摆放着的齐天大圣、关云长,是新乡的非遗面塑传承人刘玉伟的作品,胡须、翎毛的刻画细致入微,足见技艺高超;另一边则是Q版的花木兰、包青天,作者是郑州经开区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周怡锦小朋友,采用的是超轻黏土,不仅人物可爱生动,还搭配了可点亮的脸谱灯箱和可转动的底座。
周怡锦捏的泥塑花木兰,一个身披盔甲,一个身着罗裙,灵感来自于豫剧常香玉的经典剧目《花木兰》,并与常香玉大师的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各自呼应。
美术老师赵丽多次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和孩子们互动交流,让大家体验非遗制作的乐趣,为了更好地传递非遗文化,她还拜刘玉伟为师。赵丽说:“我们强调让非遗和生活发生联系,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和设计,制作出了有非遗元素的音乐盒、灯箱等实用的生活用品,让非遗从小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种子。”
类似的还有很多,诸如版画、剪纸、泥泥狗、葫芦烙画等这些非遗项目,均通过孩子们的双手和想象力,形成了折扇、帆布包、书签、纸袋等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品。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非遗引入校园,不仅丰富完善了教学体系,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灿烂,通过优秀多样、极具历史人文色彩的非遗项目的熏陶,增强文化自信。”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主任曹淑玲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郑州中小学校开展了一大批非遗创客特色课程,以“创意非遗”为主题引入学校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和创新创造融合起来,把古老的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使传统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学生们玩出创意和精彩,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据悉,本次展会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玩美手工)主办,将从6月8日持续至10日。
来源:大河客户端编辑:裴申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