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戏曲学院迎来了七十岁的生日。这七十年,是中国戏曲学院成长的七十年,更是新中国戏曲教育发展的七十年。七十年间,一批又一批国戏人践行着初心使命,一代又一代国戏人书写了动人的篇章。让我们翻开这本国戏往事,一起回眸中国戏曲学院七十年的成长记忆。
年初春,一个17岁的青年,怀着极其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坐上了从沈阳开往北京的12次列车。这是一次极不平凡的旅程,也是改变这位青年一生命运的旅程。他就是于魁智。
就在于魁智焦急等待的20天后,他突然接到了文化考试的通知。由于从小练功,于魁智当时的文化功底相对薄弱,就在考场上于魁智忐忑之时,一道作文题,让于魁智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年,国戏恢复招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汇集到里仁街三号。他们当中有从未接触过戏曲的小学生,也有从未系统学习过戏曲但能够演唱的高中生,也有一定学习经历的剧团演员。从此,校园里又恢复了往日繁忙的景象,充满了久违的生机。那时入校的学生当中有一大批人,如今已经成为当代戏曲事业的主力和领军。
年9月26日,文化部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中国戏曲学校、北京舞蹈学校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的请示报告》。《报告》说:“现在该两校只有表演少数专业,而各文化单位不仅表演方面缺少新生力量,而且在戏曲、舞蹈的编剧、导演、理论、作曲各方面,都力量薄弱,近几年来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为适应国家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和戏曲、舞蹈事业发展的需要,拟将中国戏曲学校和北京舞蹈学校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仍归文化部领导,面向全国。”
10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乌兰夫分别在《报告》上亲笔批示“同意”。不久,国家正式予以批准,一座新生的高等戏曲学府——中国戏曲学院从此问世,揭开了新中国戏曲教育又一个崭新篇章。
年的11月,北京晚报刊登了中国戏曲学院一则演出预告。不久这出剧目轰动京城,该剧的演员受到了观众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