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其昌和于魁智都是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也都擅长于兼采各家之长,耿其昌宗余派,如果按照演员辈份来论的话,耿其昌长于魁智一辈。耿其昌的唱腔大方朴素,又独具韵味。
一般说道耿其昌,都会与李维康一同出现,这一对梨园伉俪在京剧界从舞台明星夫妻走向艺术家夫妻,他们两个是同年同班,都是年出生,一起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在校期间就演对手戏,一直演到现在,他们的舞台生涯已经有一个甲子。
耿其昌说自己出生在京剧最为繁盛的时代,那时候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都健在,能看到大量的大师级的演出。父母爱看戏,也经常带着耿其昌看戏,于是戏校招生的时候耿其昌就去报名了。他回忆说,那时候戏校有一个“山”字形楼,孩子们就围着它排队,晒得满头是汗。能考进戏校不容易,耿其昌天资好,学戏也特别认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时候就只有一个心眼儿,就是学戏。
戏演得好,是因为学得扎实。比如《捉放曹》这出唱功戏,耿其昌就学了三番儿,最开始在戏校跟宋继亭学;之后校长为了提高耿其昌的唱腔水平,又专门从天津请了一位老谭派专家夏山楼主的琴师郭仲霖来,专门给耿其昌抠唱腔,每天吊嗓子,一个字一个字的抠;后来到了京剧院,又跟叶盛长先生从表演、身段、眼神、动作上进行了再一次加工。
这种学习的精神也贯穿到他的每一出戏里。拿他演出最多的《四郎探母》来说,都知道他和李维康的《四郎探母》好看,但是好看在哪儿很少有人能说出来。
其实,好就好在那些不为人所察觉的地方。比如,这一段两个人的唱腔接的非常紧,他们两个是“咬着唱”的,即李维康的最后一个字还没唱完,耿其昌就马上接上来,这就让戏更紧凑,那种步步紧逼的气氛也才能出来。另外,在舞台的动作、调度的配合上,他们两个也做到极为细致,为的是让观众舒服。
耿其昌唱腔朴素大方,韵味悠长。尽管宗余派,但是他兼采各家之长形成了更好听的余派唱腔。学别的流派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余叔岩先生只留下了18张唱片,根据实际的演出需要,也必须发展学习。
耿其昌曾经说:“必须得学其他流派,但是保持余的风格,比如奚派,闭口音特别棒、有韵味;高派唱腔激昂,表现正直刚强的人物就很好。”
60年从艺生涯近百出戏,耿其昌的总结是:作为演员要艺术上下心,更要品格上下心。如果你光艺术上走心,一个是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再一个艺术上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