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晚,为期两个月的好戏连台在武汉剧院落幕。
从3月9日别开生面的“梅花奖”得主红毯大秀始,以素有“京剧唱腔之祖山”的汉剧开篇,用武汉人最亲近的楚剧《乡里乡亲》收尾,第六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在长达65天的时间里,将昆曲、京剧、黄梅戏、越剧、评弹等多门类一网打尽,12个剧团为武汉戏迷贡献了多个剧种的22部剧目,共34场演出。
年的武汉,在这届戏曲节的加持下,有了“戏码头”的气派和韵味。
“角儿”频现亮点纷呈
曾经辉煌的“戏码头”,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周信芳、马连良等名角在大汉口走马灯似地开唱。
而今年的武汉观众完全有理由自豪:这一年,他们也听了好多“角儿”的戏。两个月内,共37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在本届戏曲节开嗓。
“看一场少一场”的名家、“第一次在武汉演出”的名戏、出类拔萃的名团构成本届戏曲节演出方面的最大亮点。
3月14日,76岁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计镇华出演昆曲《十五贯》,很多戏迷专程而来。这出戏可能不是计镇华的封箱戏,但也是“倒计时”,每一场都不可复制。
3月18日,加起来快岁的昆曲国宝级演员、年逾七十的蔡正仁与张静娴,携手在《长生殿》中一跪盟誓,之后互相搀扶才能起身,这一幕击中许多观众的泪腺。
从3月16日演到19日的全本《长生殿》,让武汉戏迷在4天时间里见证了昆曲“五班三代”多代演员的经典传承。
首度在汉演出的梅葆玖亲传弟子董圆圆,时隔35年重被搬上舞台的京剧《七侠五义》,都让江城戏迷在家门口过足戏瘾。
把“展演”变成戏迷的节
舞台上亮点频出,舞台下同样星光点点,这星光来自普通人。
开幕式红毯上,除了23位梅花奖得主,来自武汉市长春街小学、育才小学、七一中学的孩子们上演了戏曲广播体操;开幕式演出中,他们出演京剧《卖水》、汉剧《穆柯寨》、楚剧《推车赶会》和豫剧《花木兰》。
在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武汉市演出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龙泉提到,“什么叫节?我想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剧目展演,它必须是老百姓的节日,是戏曲爱好者的节日。”
于是今年的戏曲节,戏曲更多元地“走出去”——从3月10日到5月6日,5场针对票友的“百姓大戏台”活动,分别在吉庆街、汉街、汉口里上演,戏迷跟武汉楚剧院、京剧院和汉剧院的演员同台飚戏。“戏曲少年”“大师讲坛”“戏曲进地铁”“百姓大舞台”等线下公益活动也大大超过往年。在龙泉的设想中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让戏曲回归社会”“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戏曲”。
未来谋划“打通三地”
百年前的戏曲界流传着“北京坐科,上海挂号,武汉闯码头”,北京、上海、武汉,是密不可分的“三鼎甲”。
龙泉说,在明年的“戏曲节”规划中,武汉剧院想要更好地发挥剧场整合资源的优势,跟上海的天蟾逸夫舞台、北京的长安大戏院形成戏曲演出联盟。
三地联盟同开巡演,就会有更多专业优秀的戏曲院团认识武汉,而来武汉演出的好戏越多,武汉“戏码头”的气韵就越出彩。
在更遥远的计划中,“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将以这样一个平台为载体,在全国最著名的戏曲名家中设立顾问委员会,“以后戏曲节的剧目选择,顾问团都可以做一些计划和建议。”这样,江城戏迷能看到更多更精彩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