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创评工作总结大

“一阕清词,诉一处山水静谧;一枝新绿,弹一曲江南丝竹的绝唱。”

无论是旋律优美、曲风活泼的传统名曲《欢乐歌》,还是蕴含了江南丝竹及地方戏剧音乐元素的《玉芙蓉》,抑或是充满欢乐的少儿鼓乐《欢庆》,江南丝竹作为源于江浙一带曾在上海盛行的民族民间音乐,承载着一地的乡愁记忆,以其独特的音乐触角抵达内心深处柔软的领域,唤起人们对江南传统文化的热爱。年1月18日下午,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创评工作总结大会暨优秀团队展演在上海市三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上海江南丝竹乐团、三林江南丝竹乐队、松江中山万谷江南丝竹乐队、上海城隍庙道乐团、新时代小学等优秀团队受邀进行了演出。

上海江南丝竹乐团演奏《欢乐歌》

根据普查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已有基层江南丝竹团队96支,且每年团队数量持续上涨,传承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为响应国家文旅部“非遗在社区”工作部署,根据《上海市江南丝竹项目保护传承基地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年12月启动了第二批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年)认定工作,希望在此项工作的带动下,进一步恢复江南丝竹基层传承环境,促进江南丝竹在上海的发展与弘扬。

年10月至12月,该项目通过集中初评和实地验收的方式,对上海全市申报基地的单位进行了统一验收考评。根据申报单位的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工作开展实效和江南丝竹团队建设情况,在首批基地的工作基础上,本次考核验收工作共评选出浦东三林镇、徐汇区湖南街道上海国乐研究会、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宝山区大场镇、松江区中山街道、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上海城隍庙等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年)24家。当天活动现场,主办方向集中创评并实地验收的24家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年)进行了授牌仪式。

丝竹音乐在民间流行已久,也孕育了一大批民族音乐人才。年,这种用诸如二胡、琵琶、月琴、扬琴、萧、笛、笙一类的丝竹乐器演奏形式被定名为“江南丝竹”。它是江南山水孕育出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都市的发展让江南丝竹原本在民间生存的环境逐渐消失,乐团也逐渐减少。民间乐手们逐渐老去,他们散落在民间,有时三三两两聚在公园吹拉弹唱。原本赖以为生的手艺变成了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

从“手艺人”到“守艺人”,需要传承人群的情怀与奉献,却不能仅靠他们的情怀。于是,年,首批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创建工作开始,并于年评选出22家基地。“基地建设之后,丝竹乐手们重新聚拢在社区,他们有了专门的排练场所和排练时间,乐手们一起互相交流切磋时还能诞生新的作品。”被评定为第一及第二批传承基地的三林文化活动中心主任许林涛介绍道。据悉,该中心具有琵琶专长的副主任陈宝宝为中心江南丝竹传承的负责人,同时中心还设置了专业志愿者参与管理工作,并为乐队配备相应设备,邀请民管会专家、上海音乐学院老师来指导。“专业力量的介入,让中心江南丝竹的整体演奏水平也提升了不少。从无谱到有谱,改变、拓宽了江南丝竹的传承方式。”许林涛如是说。

上海城隍庙江南丝竹乐团演奏《玉芙蓉》

从一支镇级团队到两支镇级团队(其中一支全由中青年组成),中心以此为基础培养一批优秀辅导老师,并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辅导培训,将江南丝竹向社区、学校推广。如今,三林镇已有两支镇级、三支社区、四支中小学团队,余名队员在传承江南丝竹。中心还为他们提供更多走出去参加表演和比赛交流的机会。三林作为一个重视民俗生态保护的古镇,每年的民俗文化节,中秋端午等节庆活动中,也会将这些艺人请出来,带上彩头进行行街表演,还原原汁原味的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江南丝竹。许林涛说:“在三林,江南丝竹周周有训练、月月有展示、年年有盛会。”

在首批基地(-年)的带动下,各基地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工作。多年来,各基地组织策划了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松江“中山杯”上海市江南丝竹邀请赛、浦东“周浦杯”长三角江南丝竹邀请展演、崇明新河“富盛杯”长三角江南丝竹行街表演与民乐展演邀请赛等赛事交流活动。在完成了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的社区巡演工作的同时,还编撰出版了《江南丝竹通识》教材,举办各类丝竹活动五百余场,进行了江南丝竹示范表演专题拍摄,完成了国家级传承人陆春龄和周皓的口述历史音频、视频采录工作以及孙文妍、陆德华等市级传承人与老艺人的补充采访及乐团排练采录工作。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还牵头组建了一支年轻专业的上海江南丝竹乐团,为江南丝竹注入新鲜的血液。他们成为唯一一支受邀参与第三届“进博会”平行会场内举行的会间音乐会的演出团队,在各国参展人员面前展示中华国风江南风韵。

这次新基地评创工作,推行“本次评定结束即为下次创建开始”的工作方针,坚持“可进可出”的验收评定要求,创建出两批有交叉却不同的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今年评选上的基地中,既有极具传统民俗风韵的奉贤金汇等基地,也有通过二期基地创建后,培育出来的高质量团队,如长宁天山基地的华韵乐府。如今,上海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激活了保护工作效能,成为“非遗在社区”的生动实践案例。

据悉,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相关区非遗中心不断深入挖掘民间优秀的丝竹团队,并将江南丝竹保护网络扩展至了村居,加强了市、区、街镇、村居四级保护网络间的互动。据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项目负责人蒋薇介绍,本次验收中不少新增的基地,是通过区非遗中心申报上来的,“纵向关节的打通,进一步加强了江南丝竹保护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为江南丝竹创造了更好的生态环境,更加完善了保护体系。”蒋薇说道。

上海浦东新区时代小学乐鼓表演《欢庆》

当天展演活动中,上海浦东新区新时代小学江南丝竹乐团作为新生代力量参与其中,让人看到江南丝竹源源不断的传承创新的活力。为推进江南丝竹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于年组建起上海市中小学校江南丝竹联盟;年,委托徐汇中学将此联盟升级为长三角中小学校江南丝竹联盟,积极推动江南丝竹“进校园”工作。如今共有26所学校加入联盟。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委托陆行中学南校共同编撰出版了《江南丝竹通识》教材。这本教材已作为长三角中小学学校江南丝竹联盟中学生学习的入门教材而广泛使用。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与长三角中小学校江南丝竹联盟有了更多的联系。

在创建和验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基地开始与校方展开中小学培训合作。新时代小学就是三林江南丝竹传承基地进学校结出的硕果。“学校的美育教育以‘扎根中国土地办教育’为宗旨,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校长管建平介绍。新时代小学的民乐团已成立五年,不少学生有一定的民乐基础,三林传承基地积极邀请江南丝竹老师进学校教授、指导孩子们在民乐的基础上学习排演江南丝竹作品,使之成为四级传承基地。“江南丝竹融于生活中的社交功能体现在了孩子们身上,而身着传统服饰让孩子们的行动慢了下了,更让他们能细细体会丝竹音韵中的江南秀美婉约。传统文化的美由外而内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管建平如是说。据悉,由基地推进的新时代小学已成为校园联盟下一批发展对象。

通过本次基地创评工作,各基地团队都在有意识地努力创新,积极推新人、出新作。松江中山基地的万谷江南丝竹社从只有1位年轻人,发展至年轻人占比40%;据中山基地张晓洁主任介绍,江南丝竹项目在中山基地建设之前比较落寞,没什么群众基础,“通过基地建设,街道对软硬件都进行了投入,还找到了一些戏曲爱好者和演奏者,让他们成为领头人,通过口口相传,吸引了更多的爱好者以及专业人士的参与,还有父子齐参与的情况。江南丝竹项目也成为街道文化五进的保留项目。”

上海松江中山万谷江南丝竹乐队演奏《江南风韵》

据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介绍,项目计划每年举办一次全市性比赛或展演活动,二年举办一次长三角比赛或展演,并举办相应的各层级研讨会,筹备出版包括视频和曲谱的《江南丝竹研修课程》一书,供江南丝竹的学习与推广,还将组织全市性第二套新作品的征集与出版,积极开展、参与各种海内外江南丝竹演出活动。“此外,我们还计划联手上海各区非遗中心和相关单位以及24家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用合作推进工作项目的形式,在本市基层社区和中小学校开展江南丝竹项目传习普及活动,全面推进江南丝竹进校园的工作。”吴鹏宏说,“我们希望通过逐步恢复江南丝竹在市民文化生活中的生态环境,更好地协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南丝竹项目生存的社会环境、传承人和承载者三者的关系,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的同时,又为市民群众创造出良好的非遗体验环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文中图片均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提供。

责编:周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1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