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什么火?那肯定是国风。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近几年各路明星都纷纷挑战国风造型,争相用中国风来凸显自己的特色。不少明星更是靠出彩的国风造型,圈了不少路人粉。
▲最近我就被赵丽颖这一身国风造型刷屏了。她身上的“凤凰天灯衣”真的很美,是90后的设计师结合了旗袍、汉服与时装三种元素,加上中式传统的凤凰元素和橘色孔明灯刺绣。整体造型灵动又大气,有点女侠那味儿。
▲和她搭档拍《有翡》的王一博同样也是“国风受益者”。平常穿着时装的他虽然酷,有点生人勿近的感觉,但只要他换上一身国风造型,瞬间化身翩翩公子,迷倒万千少女。
稍微跟国风沾边的明星都能受益,那更不用说详细讲中国传统文化、文物的节目了,各种国风节目如《上新了故宫》和《国家宝藏》都相继爆红。
就连在年B站跨年晚会,人气最高的节目没有明星,也不是新潮的RAP、街舞,而是看似与新世代距离最远的戏曲节目《惊·鸿》。
▲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一个人顺滑地串联起昆曲、秦腔、评剧、川剧、河北梆子、京剧六大传统剧种。转场顺滑,身段绝美,融合巧妙,看完就如大梦一场,穿越回梨园行当最繁盛的时代。
现在人们可能会明显地感觉到,许多跟“国风”能沾上边的事物逐渐开始成为视线的焦点,甚至在舆论场中变得强势,成为新潮、独特、酷的代言词。
到底这一股连明星们都在蹭的“国风”,为什么会这么火?今天就来聊聊国风到底是从何而起,又准备吹向何处呢?
为何传统国风如今能火成这样?我采访了一下朋友圈里喜欢国风的朋友们,得到了下面的回答,其实很简单——美。
最直观的就是,国风中肉眼可见的美。
能够流传下来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它们身上的美本来就是撼动四方的。
如今有了数字化、影视化这些新形式,仿佛能把时间回拨数百年、数千年前,让那些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中华文明的荣耀盛景再现眼前。
▲每一集《上新了故宫》最令人惊艳的场景,都是用真人还原了文物的场景。宋轶从服饰到动作跟画是一模一样,真的是非常用心了。
▲以前看敦煌的飞天仙女图,我并没有什么感觉。直到哈妮克孜头戴面纱,身着斑斓飘逸的服装,跳了一曲《一梦敦煌》,瞬间让我懂得了壁画仙女的美。
除了视觉上的美,越来越多厉害的年轻人甚至还原了国风音乐之美,自导自演拍起了“古风MV”,各种古乐器、古风歌曲都是信手拈来。
▲他们复原了唐代的服饰造型。淡黄色的背景下,几人坐在中间翩翩演奏古乐器,起承转合,天籁之音,就像一幅会动的古画。这支视频一经推出,播放量很快达到万。
国风中文化沉淀的美,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
美的形式有很多种,国风当然是一种美,但是国风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它是有更深层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和我们流着同样的血液,有着同样价值观的祖先,在千百年前留下的这些作品,即使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沉淀,依然能让活在当下的我们感受到同样的情绪跟触动。
正如碑林博物馆讲解员白雪松所说,他每每走在王羲之、苏轼这些名人大家的真迹中间,一想到与他们流着同样的血脉,还是会“起一身鸡皮疙瘩”。
火上热搜的兵马俑摄影师,讲述的“穿越时空的指纹”故事也同样足够动人。他拍照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兵马俑的嘴唇边上,留下了当时制作兵马俑工匠的指纹。
当看到那种景象的时候,那一刻他就傻在那了,仿佛时间已经消失了,就在这一个同一位置上,他刚刚离去,而他就踩在了千年前工匠的脚印上,一眼千年。
▲他说:“我们的祖先已经化为泥土,他包裹着这份礼物,一直送到我们面前。”
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虽然它们早已沉淀在时间的漫漫长河中。但当我们再次把它们打捞起来的时候,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跨越千年时光,传承文化的力量。
所以国风的美,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特别的,因为在同样的文化环境下,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容易被触动,更容易被感动。
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过:“作为中国的欣赏者,不能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基。外头的东西再好,对我们来说,总有点隔膜……”
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洗刷下,这些与我们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的美,很容易被掩埋,甚至在年或更远之后,消失在时光之中。
毕竟传统文化的美都是很内敛,很慢。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对我们欣赏者来说,想要静下心来欣赏,很难。对传承者们来说,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也难。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王师傅看着钟表馆这些曾经修过的钟表,那一脸落寞,让人感觉倍感心酸。这些上了年纪的手艺人他们的皱纹里刻着无穷的智慧与经验,却也让人担心,曾延续了几百年的一门艺术,是否会在此后就难以为继。
好在,因为这一股国风的热潮,现在的大环境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更让人欣慰的是,早在年奢华典范品牌路易十三就已经启动了《再造年》艺术计划。
这个计划期望从当代艺术出发,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展开独立的反思,揭示和关怀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文化困境,延续初心,保护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01:30▲点击查看路易十三《再造年》艺术计划故事。
年春这个计划进入第二篇章,近期还以圆桌创艺对话的形式,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展开对话。以展望百年的当代艺术视角,创新诠释传统文化的读到之处。
当我看完各位受访者的采访,收获颇深——
传统之美,需要身体力行地去延续。
对当下的大多数人来说,传统文化已是偶尔进入视线的断章片段,但对于那些兢兢业业的文化传承艺术家们而言,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更是毕生的事业。
北京老一辈儿对“面人郎”都不陌生,小小一个面团娴熟的揉、搓、捏、挑技法就能就能变成栩栩如生的小面人。其中尤其以郎派面塑最为精巧细腻,方寸之间别有洞天。
郎佳子彧则是“面人郎”非遗文化第三代传承人,自三岁起,他就经常看父亲用手里的小面团儿捏出众生百态,五岁时正式学习面塑。虽然年纪轻轻,但他与“面人”这门古老的传统手艺结缘已久,打了20多年交道。
▲面人也称“面塑”、“江米人”,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以前的面人多以动物和神话传说、戏曲中的人物为题材,现在郎佳子彧还根据现代素材创造了不少新的作品。
虽说“面人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如今的时代,单靠捏面人并不能赚到什么钱,而且掌握这门工艺更需要长年累月的反复练习,费力又不讨好。
许多人甚至连他的父亲都劝他另谋出路,然而郎佳子彧却坚持要把捏面人当作自己的职业:“因为一百个人看见,十个人喜欢,一个人擅长,这东西就活下来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鲜活的历史。而在建筑师庄子玉的眼中,传承和创造并不存在所谓的分离关系,对他来说,所有的创新其实都是对传承的回应。
在《漂亮的房子》里,他和吴彦祖一起改造的铜陵山居,最初不过一幢残破的徽州民居,他把当代和传统的东西碎片重新组合,成就了一处适合避隐的山居。
想把传统的东西延续下去,仅靠固守,一成不变远远不够。那必须打破常识的限定,用新鲜的视角重新演绎,去冒险去创造,赋予它新的活力。
话剧中的经典,那必须是《恋爱的犀牛》。这部话剧自年首演至今,一火就火了21年,是中国演出场次最多,演出地域最广,票房长盛不衰的剧坛奇迹。它不仅拥有很多个版本,随时代变化每个版本都不尽相同。
作为《恋爱的犀牛》主演,也是导演、黑猫剧团团长的刘畅,他是这么理解的:“如果还按照当时那种演法原封不动地演,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我们应该去感受它的内核,再重新去创造。”
同样曾出演《恋爱的犀牛》的演员、艺术家黄湘丽,也非常认同:“他(孟京辉导演)看似一直在打破传统,但其实他每一次的这种破坏也好,或者是冒险也好,我觉得都是为了找到更多的方式和更多的路,去找到他的空间,能够让戏剧走得更远。”
一方面保留着经典的精髓,另一方面打破赋予作品新时代的思考,让作品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才是让经典之美保持生命力的秘诀。
对年轻创意人才以及中西方文化交的一
传统之美,也需要发现、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