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马黎通讯员郭楠
“我叫曾希琰,工小生、吕派,我叫屠可依,工小生、吕派,我叫张莎莎,工花旦、王派,我叫楼海霞,工花旦、吕派,我叫王金洪,工花旦、王派,吕派,我叫黄紫薇,工花旦、王派....,我们来自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越剧表演班,我们毕业啦!”
1月7日,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越剧表演)级毕业作品小百花版《西厢记》在浙江音乐学院九五剧场上演。
演出当晚的气温低至了零下,但剧场内的热度却不断攀升,随着剧情的推进、随着孩子们的表演渐入自然,台下持续不断传来掌声和叫好声。观众中间有个约是5、6岁的小女孩,满脸都是兴奋,一问才知,父母是陪着这位“小戏迷”来的,小小女孩是小百花的粉丝,也是这出毕业大戏里学生演员的“小拥趸”。“我想这应该是她们的第一出‘大戏’,在小百花老师的调教下看到了更好的她们,演出超出预期的好,站得高才能飞得远,祝福她们。”年轻的妈妈微笑着说。
“确实比想象中好呀。”身旁另一个观众也点头,“这是浙百的经典戏,学生们来演有点为难了,好几处演绎替这群年轻人捏把汗。”这位一看就是阅剧甚多的资深戏迷说:“但能演到现在这个程度已经让人惊喜了,相信如果能多演几场,不断打磨功力,增加舞台经验,这群孩子能演得更出彩。”
得到观众的肯定和认可,意味着这一出由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和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团)联手打造的毕业大戏,向社会和公众、向行业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这份答卷里饱含了30年经典流传的厚重。当晚的演出后,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越剧沙龙”,当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主任刘建宽携小百花《西厢记》原版导演杨小青、复排导演邵雁、传承版演员蔡浙飞、周艳、朱丹萍等上台时,观众席中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西厢记》是小百花第一个诗化越剧,也是小百花得文华大奖的戏。这个转台是原版的,在今天看来还是很鲜活,它还是靠着人工来转动,这份创意是来自于当时杨小青导演的主创团队,这份努力一直都是小百花团队所坚守的。”刘建宽说。
“知道要让孩子们来演《西厢记》,一开始想都不敢想。”接过话筒的杨妈妈,眼光从孩子们身上柔和地扫过,“从小百花茅威涛一版的原生代到蔡浙飞、周艳、朱丹萍等的传承版,无一不是下了苦功,非要长时间的磨炼不可,能演这一出戏,太难太难。”作为这出毕业大戏的艺术顾问,杨妈妈多次给学生做过西厢剧目和诗化越剧相关的讲座。小百花版《西厢记》在文本上的突破,在综合艺术上的开创性引领,在舞台表演上的独树一帜,做为诗化越剧的开山之作经过了30年的时光洗礼,时至今日依旧耀眼生辉。这个曾经见证过原生代版《西厢记》的辉煌,记录下传承版《西厢记》精彩的转台,现如今又留下了更年轻的演员的身影。“经典作品、精品作品是需要代代人呵护的,不仅是表演上的传承,舞台演出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传承。”杨小青感叹。流转的舞台,摇曳的诗情,变换的面孔,不断的传承。“把《西厢记》做为教材教给学生们就不怕它会失传了。”这次是《西厢记》下次或许就是《陆游与唐琬》,杨妈妈说,把这些诗化越剧的经典转化为越剧教学的经典教材是非常值得的,“不仅是做为小百花的风格,这也是把属于越剧这个剧种的风格不断地普及出去。”
同样,这份答卷里少不了院团共建的合力。选择以毕业大戏致敬《西厢记》这一出经典剧目,既是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自觉对标越剧巅峰的追求,亦是以“小百花风格”赋能越剧教学,打造“中国越剧之乡”,让越剧不断飞向“寻常百姓家”,“根向下扎花向上开”的初心所向,责任所在。“从教学排练到最后公演,小百花给出了百分之百的支持。孩子们的演出很成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蔡浙飞说。这场毕业大戏里凝聚了校方的心血,也有小百花全系统参与的努力,确保了这一出经典大戏的校园版,源出正宗,师承有序,使得青年学子有机会通过舞台实践,对经典剧目,诗化越剧艺术的风格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学传承得以高质量地完成。同时,院团的这一次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加强了学校教育和专业院团资源的整合,在舞台艺术创作、戏曲人才培养等进行多领域合作,携手共建“戏曲(越剧)传承人才培养基地”,推动越剧艺术传承、越剧艺术人才发展工作向实处发力、向深处推进。
这份答卷里还有“致青春”的冲劲和拼劲。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越剧表演)级毕业生何其幸运,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越剧表演)专业经过5年的发展,到了她们这一届不但人数相较往届最多且行当齐全,有了选择演出全本剧目的实力,也有了去挑战艺术高峰的底气。
“《西厢记》太难了,对孩子们是考验,对我这个复排导演、对来指导的小百花老师来说也是一次考验,一次成长,一次机会。从第一次见到这群孩子青涩的表演到现在舞台上的呈现,一步一步走来,我觉得很欣慰,你们是在逐渐靠近了小百花的诗化越剧风格。”复排导演邵雁十分动容。全程策划执行本场演出的教师,梅花奖获得者陈晓红说,选择这样越剧精品之中的经典是想培养这些孩子,这些未来的越剧演员的舞台气质,通过这样的舞台历练,经典角色的演绎,小百花专业团队的烘托,让她们触摸到诗化越剧的脉络。
“今天的这次演出,孩子们惟妙惟肖得基本都学下来了,当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听说每个孩子在排练过程中都哭过,排演这样的大戏,哭一次是不对的,要多哭几次才行。”杨小青导演笑着说。当晚的演出,孩子们全力以赴,呈现了自己四年来的学习成果和7个月“小百花式”集训锤炼的内功,相信这样的经历能潜移默化地浸润到她们对越剧的表演技法、对舞台演艺的理解,使其未来的艺术道路更加宽广。
“最想感谢的是学院和老师们给与我们这样的锻炼和机会,在杨妈妈、在邵雁老师、浙百的主教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对表演有了新的认识,让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我们有了学习的榜样——他们对待工作的严谨性,每一步都是那么的到位,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与学习,真的很幸福。《西厢记》是经典,舞台上的每一处细节都很美,像杨妈妈说得,我们能演下来,才算对诗化越剧的认识入了门。尝试攀登了一座艺术高峰,仰望峰顶,脚步虽慢,但绝不停止!一切才刚开始!我会带着这份认真的态度继续前进,致敬艺术,致敬西厢!。”主要演员之一的黄紫薇如是说。
“在这两百多个排练西厢记的日夜里,有掉过眼泪的时候,也有开心的时刻。莺莺这个角色让我感受到了古典美,《西厢记》让我感受到了诗画越剧的魅力,最重要的是切实感受到了一出戏是团队协作的成果,一个完美的舞台是一次综合艺术的体现,学习到了太多受益匪浅。”莺莺扮演者之一张莎莎说。
当演出结束后,这群孩子喊着“我们毕业了”时,眼眶里都含着泪。“谁承望月底西厢,变作了梦里南轲,虽然稚嫩,但少女们的演绎已经足够动人,同学们唱腔身段的细节把握比排练初见时更好,现场发挥更具张力,浙百版的现场舞美效果不用多说,祝愿未来在更高处相见吧!”浙大戏曲社的观摩团成员感叹。台上是青年的演员,台下是年青的观众,从传承到传播,形成越剧教育、戏曲美育、观众培育的良性循环。
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越剧表演)毕业作品除了经典传承大戏《西厢记》,接下来还有越剧经典折子戏专场,其中就有《梁祝·记得草桥》、《碧玉簪·三盖衣》、《胭脂·慎思》等耳熟能详的剧目,观众中不乏来自全省各个越剧团的主要领导和相关负责人,他们将化身“星探”,和观众一起寻找到“合眼缘”的人才。“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次毕业汇演,以全开放的姿态,去探索学院和专业戏曲院团的合作联盟形式。”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主任刘建宽说。“这次毕业演出能有现在这样的呈现,要感谢浙江音乐学院党委的支持,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全体师生的努力,感谢杨小青导演创造出了这样一份经典,感谢这次演出的复排导演邵雁,感谢来观看演出的全省越剧院团的主要领导,感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无私帮助和付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