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戏曲行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影视行业。如果不是生在富贵人家,古人偶尔才能看上一两场戏曲表演,而我们呢,随时都能享受影视剧带来的快乐。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似乎比古人要幸福。
不过,您要是看了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再回头看看现在流行的影视作品,可能会觉得,缺了那么一点儿味。不信啊,您就跟我一起,来《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这本书里,看看京剧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首先,我们还是得从戏曲的发展开始说起。不知道您有没有留意,在很多跟戏曲有关的影视作品里,如果夸一个戏曲演员有天赋,一定会说上一句“祖师爷赏饭吃”。戏曲行业拜的这位祖师爷可来头不小,戏曲演员被称作“梨园子弟”就是因为他。他就是历史上以才情著称的皇帝,李隆基。
那时候,在长安城光化门外,有一座皇室成员专享的梨园,里面有座梨园亭,是用来进行音乐表演的地方。李隆基除了在这里自己亲自演出过过瘾外,还招了三百多名学生,在梨园里学习,梨园俨然成了大唐皇家音乐学院。所以,“梨园”也变成了戏曲的别称。
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全国各地逐渐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戏曲,比如文人最爱的昆曲,普通老百姓常听的戈阳腔、秦腔等等。尽管戏曲种类五花八门,不过其中地位最高的还是只有昆曲一种,这种情况直到京剧形成后才被打破。
京剧的诞生也是被一个皇帝推动的,如果说唐明皇是有意栽花,那这位皇帝就是无心插柳,无意间成全了京剧。
这位皇帝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年,乾隆八十岁,他的大寿可得好好操办。乾隆召集了全国各个戏种的戏班到京城来,给他祝寿。其中,来自安徽的三庆班最为出彩,乾隆大手一挥,说:这戏班呀,就给朕留在京城里唱戏吧,不用回去了。
这下,大家就都知道皇帝喜欢徽班的戏。等消息传回安徽,当地的其他戏班也动起了脑子,这可是个讨好皇帝的机会,不如我们也去京城试试?
于是,其他徽班也涌向了京城。京城的老百姓也有这个需求,皇帝喜欢的戏,谁不想看看呢!所以,徽班在京城里就扎下了根。这些聪明会讨巧的徽班演员们,在徽调、汉调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昆曲、秦腔的长处。五十年磨一剑,磨出了一个全新的戏曲种类——京剧。
京剧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它的曲调,总的来说,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从北方戏曲里发展出来的“西皮”,一类是从南方戏曲里衍生的“二黄”。这两种调子奠定了京剧演员演唱的情绪和节奏。所以,京剧也常常被称作“皮黄戏”。
京剧能够迅速被大家接纳,还得益于它的唱词,京剧里的词不像昆曲里那么文绉绉,演员们念白时的口音,大部分也改成了北京话。所以,哪怕是当时没有什么文化的百姓,也能听得懂。
接下来,我们看看京剧舞台上的角色分类,这个大家就熟悉了吧,他们分别是:生、旦、净、丑。其实最早,京剧舞台上可是有“生旦净末丑,副外杂武流”足足十个行当的,后人经过不断整理归纳,才最终划分成了现在这四个行当。每个行当里,根据角色的年龄、性格、身份地位,又划分成几个小类。
那么,大家在看戏的时候,怎么辨认不同的角色呢?最主要的呢,就是靠演员们的扮相。说到这儿,必须得隆重介绍一下京剧中最有代表性的脸谱了。稍微考一考您,需要画花脸脸谱的,是京剧里的哪个行当呢?
给您个提示:“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对啦,就是净行。因为净行的角色,都是人物性格、品质或者相貌很有特点的,所以,为了在舞台上更加突出他们各自的特点,这一类角色都要画上脸谱。每一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和花纹,比如红脸代表忠勇正直,黄脸代表凶猛、沉着。如果您看到一个角色脸上有大面积的金色或银色,那么这个角色不是神佛就是妖怪了。
您看看,单是一个扮相就这么讲究,更别提演员们华美的穿着了,专业术语叫做“行头”。不过呀,京剧行头是个挺矛盾的存在,既讲究又不讲究。
讲究的呢,是它用色大胆,现在流行的什么拼色、撞色,都是古人玩腻了的。再说设计风格,有极尽繁复华丽的蟒服、宫衣,也有简约大气的褶子。面料是绫罗绸缎,图案是手工彩绣,每套行头从衣领到衣摆,处处贴合角色。
不过,说它不讲究,也是因为各个角色的行头都有一套独立的规则,这个规则可以不遵从历史。给您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三国戏《捉放曹》里的陈宫、宋代戏《清官册》里的寇准、明代戏《御碑亭》里的王有道,这三个不同朝代、不同故事里的角色,穿的却是同款行头。
所以,讲究的京剧里也有不讲究的地方,为了突出角色性格特征,在穿衣打扮上,索性就忽略不计朝代特征了。好在时代背景大家都能通过戏文来了解,也就无伤大雅啦。
不过,归根结底,京剧里最有魅力的,还是为观众们呈现出一场场好戏的演员们。看这本书的同时,我也一边在网上搜精彩的京剧看。结果,找到了梅兰芳老先生在年录制的《贵妃醉酒》。那时候老先生已经62岁高龄了,身段依然妩媚,用嘴衔着酒杯也能轻松下腰,只可惜嗓音听起来确实不如年轻时候那样清丽了。
还有一段年的录像资料震惊了我。著名的京剧演员张君秋老先生那年70多岁,俞振飞老先生80多岁,接受主持人采访的时候,俞老先生说话已经开始磕磕绊绊的了。结果,《玉堂春》的过门音乐一起,两位老先生立马端正了身板,嘴一张,唱起词来,却是比说话都还要流利。
虽然我们现在能用各种先进的后期技术,制作出绚烂的特效,但是,这些影视作品里,大部分都欠缺了再高端的后期,也不能弥补的一种东西——演员们对自己下的苦功夫。
都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把诸葛亮演得神采飞扬的马连良,八岁开始学京剧,学艺十年出科。
他是典型的“祖师爷赏饭吃”的那种演员,一出科就声名鹊起,结果,人家登台没一年,又折回原来的戏班里深造去了,这一回,足足又学了三年才重新回到舞台上。他也算是一个另类,毕竟,京剧演员还是吃青春饭的多,少唱三年就少挣三年的钱呀,更何况,当时也没人给他发学位证。
谁知道,马连良三年后再次登台演出,火得更厉害了,足足红遍大江南北五十多年。而且,他不仅演得好,还能兼职戏班的服装设计师、舞台美术指导等等。
毫不谦虚的说,京剧就是完美主义的最高境界,被称作国粹的京剧里,沉淀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艺术素养。越了解京剧,越被吸引。作者梅若蘅,也正是被京剧独特的魅力所折服,放弃了海外高薪工作,一心钻研起了京剧。她在时尚圈混迹了数年,在这本书里,她郑重地告诉大家,京剧一点都不“土”。
最后,偷偷给您透露一下,书里还有一份彩蛋:作者亲手绘制了两百多幅小漫画,为您揭开京剧舞台上有趣的小秘密。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