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面具的种类作用及其起源

初期白癜风治的好吗 http://m.39.net/pf/a_4762337.html

说到面具的使用,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里的“涂面”化妆。那是一种直接用“油色”或是“水色”直接在脸上化妆,在中国戏曲中主要分为“涂面”化妆和面具化妆两种。面具又称为“代面”、“脸子”、“假面”。是戏曲中专门为夸张的脸部形象而设计的假面具。有时有的戏剧还会借助表演的方式,来表达宗教法事的内容和过程。在中国戏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安徽的端公戏和广西的师公戏。它们统称为法事戏。

戏曲表演艺术里的“涂面”化妆

说到“涂面化妆”的渊源,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传闻涂面化妆源于戏曲中倡优女乐的脂粉妆和徘优滑稽的粉墨妆。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原始社会中“雕题纹身”的涂饰传统,逐字逐句的解释,“题”就是指人的额头,“雕题”就是指用特殊的工具在脸上雕青,“纹身”二字就是指在人的身上任意部位刺上花纹,纹身也有渊源,传闻文身的真正目的是由于原始社会环境恶劣,野兽横行,人与野兽的较量十分凶猛,到了渔猎时期,人们为了震慑渔猎的对象——蛟龙鱼鳖奇虫怪兽,就在身上刺上纹身起到威慑的作用。

古代纹身

面具在古代称为魃或是倛,面具是跟随古代傩祭产生的伴生物,傩祭是一种原始巫术的再现,它的本质还是源于鬼神崇拜。因为原始社会先民对世界认识局限,而产生了自然崇拜,对未知的事物怀有一种原始的敬畏和畏惧,另一方面他们对大自然还有一种依附和依恋的心理,祭祀和巫术的意义更多的还是处在希望得到神明的保佑,是一种利己主义的体现。傩戏至今在中国仍有保存,现在的傩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的小节目,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驱鬼降魔,求雨逐疫。还有一类是本戏,意思就是后人编写的传奇戏剧。傩戏在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叫法,在湖南这叫做“傩堂戏”或是“傩愿戏”。在贵州这叫“脑壳戏”或是“傩坛戏”。云南称为“关索戏”至今云南博物馆还保留着关索戏所用的面具和服饰。在广西傩戏被称作“面具戏”或是“师公戏”。比较出名的傩戏就属安徽九华山贵池县的贵池傩戏和湖南湖北等地的师道戏以及广西的师公戏了。

古代面具造型

在古代巫师常常被看做是神的化身,这种现象在原始时期宗教盛行的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巫师被当做神一样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而在这个过程中,冠和面具在巫师扮演神的化身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石器时期,浙江杭县良渚村发展了良渚文化,在那个时期制作的有关原始宗教祭祀的礼器上,出现了一种名为“神徽”的图案,从特点上来看,神徽具有“人面鸟身,脸作方形”的基本特征,在神徽图案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最上方很像鸟冠的地方,有像鸟儿长长的羽毛一样的配饰,顶部呈尖锥型,在中间的脸的部分,有些怪异,因为这个脸的形状并不肖似人脸的圆形,而是正正方方的方形。但五官的轮廓与人相同,只是夸张的突出了大眼,宽鼻,上下牙齿外露的特征。看上去有些凶神恶煞的长相。身体部分小臂内曲,手指内向平直,两只脚是鸟爪的样子。

“神徽”的图案

关于神徽,有人说这是《山海经》中句芒的化身,因为在《山海经》《墨子》以及《随巢子》中都有记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由此可知,这便是良渚文化礼器上绘刻的神像。良渚文化的玉器上还出土了许多兽面纹,这些兽面纹一直到商代的青铜面具上依然有所体现。

“神徽”

商周时期还出现了饕餮纹样的面具,在古代传说中贪财为饕,贪食为餮,饕餮纹的特点就是大张着血盆大口,怒瞪双目,口中露着獠牙锯齿,额头上有一对立耳或者大犄角,还有两只锋利的爪子。最开始,这种纹样并没有名字,到了北宋时期,当时的人们根据《吕氏春秋》个《左传》将这种商周时期神秘又庄严感十足的文字取名为饕餮纹。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

这些面具文化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先民在神话时代就已具备了对美的认知,艺术与文化产生之初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面具文化不光是那一时代历史的写照,更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璀璨的繁星一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