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还巢豫韵永存记国宝级豫剧大师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m.39.net/pf/a_5131643.html

5月29日上午7点15分,豫剧五大名旦之一、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马金凤因心力衰竭病逝,享年岁。马金凤5岁学戏、7岁登台,一生献给艺术,近百岁仍在“挂帅”演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代表作品,豫剧“马派”艺术深受广大戏迷喜爱、传唱至今。马金凤曾获文化部“终身艺术成就奖”“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多项殊荣,被称为国宝级豫剧大师。惊闻巨星陨落,金凤“还巢”,记者第一时间采访马老亲属及相关人士,回顾大师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凤凰东来荒沙地喊出“金嗓子”

年农历十一月初八

灰蒙蒙的天空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

山东曹县的一间破草房里

一个瘦小的女孩儿呱呱坠地

父母为她取了一个吉祥又温馨的名字:崔金妮

谁也没有想到,这名女孩日后会成长为

一代豫剧流派创始人、国宝级豫剧大师

马金凤

命运的磨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金妮3岁时,父亲崔合利积劳成疾病倒了,可戏班主却依然逼着他登台唱戏。戏唱到一半,他一头栽倒在舞台上。金妮的母亲吴留玉为了给丈夫治病,以20块大洋自卖自身,到一个马姓班主的杂耍班子做帮佣。病好后崔合利四处打听妻子的下落,却一直杳无音讯。为了让女儿将来有条生路,崔合利决心教她学戏。小金妮跟着父亲学会了许多身段做功,打下了牢固的基本功。

年的一天,随着一声充满稚气的“施不全上殿啦!”观众看到一名小太监扮相的小演员像模像样地上场了。虽然宽大的戏服穿在她身上拖着地、小身子还不及桌子高,但她毫不怯场,依然迈着小方步、手捧“圣旨”,落落大方地走到舞台中央,她就是7岁的小金妮。那个时候,戏班的女演员很少,像她这样年龄小,且演什么像什么的更是让观众感到惊讶和赞赏,于是小金妮有了艺名“七岁红”。

其实在那个时代,稍有活路的家庭都不会让儿女学戏。

但贫困的家庭环境、观众热烈的掌声,7岁的金妮第一次领会到了戏曲的神奇与魅力。从此,她开始了与戏曲舞台一生的不解之缘。

第一次在《施公案》中演了小太监后,金妮又在《刘二姐赶会》《杀庙》《三义记》等剧目中扮演角色,戏越演越多、戏路越演越宽,金妮“七岁红”的艺名也很快传开了。

然而,成功对小金妮的考验似乎格外严苛:9岁时,金妮的奶奶病重,为了给母亲看病,崔合利含泪将女儿以35块大洋卖给了开封一家姓孔的戏班主,金妮被改姓成孔;随后又被孔班主以75块大洋转卖给了卢殿元戏班,又被改名成卢金凤……生活的磨难没有打倒小金凤,而是在每一次辗转、每一次被转卖中,借机跟着戏班的马双枝、管玉田等当时的戏曲名家学习起来。

被卖到卢殿元戏班后,金凤与失散7年的母亲相逢了。在杂耍班班主马石头的帮助下,母亲凑了块大洋赎回了小金凤。为了报答马石头的恩情,母亲让金凤改姓马,从此,“马金凤”这个响亮的名字诞生了。

母女重逢的痛哭让小金凤哭哑了嗓子,让先天嗓音条件并不好的她更是没了音。马金凤下定决心要把嗓子喊出来。

兰考土地干旱,风沙不断,只要张嘴沙子就往嘴里钻,吴留玉买来一只大水罐,好让罐子里的水汽能润着小金凤的嗓子。于是,每天早上马金凤就和母亲抬着水罐,到城墙角下父亲的坟墓边,跪在水罐旁喊嗓子。

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在兰考戏班的三年里,不论刮风下雨,马金凤从没间断过喊嗓子。终于,14岁那年夏天的一天,第一声脆响在马金凤的喉间逸出,她的嗓子被“喊”了出来。随着“金嗓子”的诞生,她的额头留下一道深痕,那是她长年累月对着水罐喊嗓子,被水罐边沿压出来的。

为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嗓子,马金凤对自己的要求达到了“残忍”的地步:她不吃生冷、辛辣,远离大鱼大肉,一辈子没尝过冰糕汽水的滋味,就连吃饭也只吃个七成饱——她怕稍不注意,就会毁了久经磨炼得来的好嗓子。

独创帅旦雏凤清于老凤声

抗美援朝时期,马老挥洒满腔家国情怀

参与创作新戏《穆桂英挂帅》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的嘹亮唱腔

曾回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长江号”炮舰之上

也曾深深打动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

并促成一段动人的师生情谊

而这,就要说到“帅旦”这个独创行当的诞生。其实“穆桂英”这个“帅旦”是马金凤经过多年舞台实践,在原来青衣、刀马旦的表演基础上,在梅兰芳先生的指点下,融合了梅兰芳的眼神、程砚秋的水袖、盖叫天的台步,包括在服装、化妆等方面改革创新,不断细心琢磨,博采众长而来。

“马老师练帅旦的水袖功,完全是当年喊嗓子的劲头!”洛阳市豫剧团的王襄翠回忆:“马老师常常在宿舍里、舞台上挥舞水袖,一次家里人叫她吃饭,叫了好几声她都浑然不知,竟把水袖甩到家人的脸上去了。”

年,梅兰芳率团到洛阳演出,并邀请马金凤来看戏。在跟梅兰芳接触的这段时间里,马金凤想拜梅先生为师的念头越发强烈,但她又担心自己不够格遭到拒绝。梅先生却从她的眼神和欲言又止的神情中看出了端倪,他特意让秘书送来一顶自己用过的凤冠,告诉她收下了她这个学生。梅兰芳收徒严格,尤其是收地方戏演员为徒更是很少,马金凤也是继评剧的新凤霞、粤剧的红线女之后,梅兰芳收下的又一名地方戏演员。

关于“帅旦”这个叫法,学者邓拓在年再次观看《穆桂英挂帅》后,以左海的笔名在当年2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给予充分肯定:“帅旦这个行当在我国传统戏剧舞台艺术中已经确定了一个光辉的地位。帅旦这个行当,无疑是由于马金凤同志成功地主演《穆桂英挂帅》而确立了的。过去没有这个行当,这是综合了青衣、刀马旦和武生的某些演技,经过统一加工而后形成的一个独立的行当……马金凤同志把这个人物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出来,这是她的重大贡献。”

浴火涅槃神鸟事人生无处不披荆

虽然红极一时,被誉为“国宝”

马金凤却没有半点当今大腕的架子

每次演出前,都会提前四小时

化好妆、换好服装

这个习惯一直到她90多岁都没有改变

换好服装后,马老就站着不肯落座

害怕坐下后衣服上会有褶皱

用子女的话说,母亲对待戏就是

“认真得烦人,认真得让人心疼”

甚至生病时不记得家人

还能一字不错把戏词背出来

令人感动乃至深受震撼

从艺90多年来,马金凤始终扎根人民群众,把为群众表演视为最大的幸福,演出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在近一个世纪的演出实践中,她平均每年演出多场,演出的剧目有多本。先后12次进京、5次进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获得郭沫若、田汉、夏衍等人高度评价和鼓励。著名戏剧家吴祖光盛赞马金凤是一朵“洛阳牡丹”;作家老舍在看完她的演出后,曾欣然赠诗:“大众喜颜开,洛阳金凤来。”马金凤“金凤凰”“洛阳牡丹”的美誉流传至今。年,洛阳市豫剧一团到郑州参加豫剧流派会演,豫剧“马派”由此确立;4年12月,马金凤获文化部授予的终身成就奖。可以说,马金凤是一个时代标记,河南乃至中国戏曲的见证者、推动者。

除了坚持登台为人民群众演出,马金凤还格外重视豫剧人才的培养,为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鞠躬尽瘁。9年,国内首个豫剧本科班在中国戏曲学院开班,马金凤登上大学讲台,为培养豫剧人才尽心竭力,80多岁时仍坚持为学生上课并指导豫剧表演;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庆祝建校70周年之际,郭汉城、杜近芳、尚长荣、马金凤、蔡正仁、刘秀荣等老中青少四代师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98岁高龄的马老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后还表示要“继续把学生教好,发扬光大戏曲文化”。

目前,马派弟子学生、戏迷遍布全国各地、城市和乡村,马派代表作“一挂两花”传唱大江南北。年,戏曲艺术片《穆桂英挂帅》在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毕,马金凤第一次以“穆桂英”英姿飒爽的身影走上了大银幕;年6月,马金凤携改造提升后的《花打朝》《花枪缘》进京演出,并确定将《花打朝》拍成电影;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也将《花枪缘》搬上银幕——马派代表作“一挂两花”均登上了大银幕,成为广大戏迷百看不厌的经典作品。

去年在过百岁生日时,马金凤曾动情地表示:“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了,我也岁了。党是我的母亲,我是党的女儿,我想为党再唱一百年。”

马老与世长辞后,家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感谢社会各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