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专访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崔迪,回顾地方

自8月初,北京市曲剧团举行的“北京曲剧命名70周年庆祝大会暨专场演出”之后,随即便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老舍经典剧目展演,共推出《正红旗下》《四世同堂》《方珍珠》《骆驼祥子》《龙须沟》《离婚》《老张的哲学》《茶馆》八部经典剧目,共计17场演出。目前,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和资助下,北京市曲剧团经典名作北京曲剧《茶馆》,已经开启7省8市16场的全国巡演,现已完成山东日照、河南郑州、南阳前三站演出,本次巡演仍在进行中。而近日,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福建站公益演出活动在福州市正式启动,已于9月17日-18日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演出四场。

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崔迪(右)在“庆祝北京曲剧剧种命名70周年”大会上。

自年老舍先生为北京曲剧团创作剧本《柳树井》并为剧种命名至今,北京曲剧这一剧种已经诞生70年。回顾这70年来的发展历程,如今已经积累下了二百多部剧目。北京曲剧的表演没有传统戏曲的程式,是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创作以演绎清代和近、现代北京题材为长,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方珍珠》《少年天子》《烟壶》《黄叶红楼》等剧目均为北京曲剧的代表剧目,自此也造就了魏喜奎、孙砚琴、李宝岩、戴颐生、甄莹、许娣、孙宁、张绍荣等一大批北京曲剧艺术家,培养了众多艺术人才。值此北京曲剧命名70周年,同时,也是北京市曲剧团经典剧目《茶馆》正在开启7省8市全国巡演期间,新京报专访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崔迪,一起回顾北京曲剧70年发展历程,在“守正创新”中,如何让北京曲剧兵强马壮,开启又一页新篇章。

北京市曲剧团经典剧目《茶馆》正在开启全国巡演,此版剧照为青年版,胡优饰演王利发。

创作:一部《烟壶》让北京曲剧焕发新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北京曲艺艺人以“唱新演新”的演出,表达了翻身做主人的欣喜和对党的感激。当时刚刚回国后的老舍先生更数次到前门箭楼的“大众游艺社”观看演出,并拿出了创作的剧本《柳树井》。随着年《柳树井》成功演出,老舍先生正式定名“曲剧”,为了突出北京的地域特色,还在“曲剧”前面特意加上了“北京”两字,从此北京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地方剧种“北京曲剧”。

当年在周恩来总理、彭真市长的关心关怀下,为了让北京曲剧这一北京地区唯一的地方戏曲剧种得到快速发展,有关部门决定在广德楼旧址上修建小型戏院,定名为“前门小剧场”。当时北京曲剧的创始人魏喜奎等人得知此消息难掩欣喜,纷纷到工地充当泥瓦小工,剧场于年竣工。年4月,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十国后回京,直接来到前门小剧场,并亲自购票入场,观看了北京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演出结束,周总理亲切接见了魏喜奎、李宝岩、顾荣甫等演员。当时周总理除了对作品本身提出几点建议外,事后还亲自给老舍先生打电话,希望他继续支持北京市曲剧团将《杨乃武与小白菜》加工再提高。随后,他们又推出《啼笑因缘》《骆驼祥子》,成为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曲剧团三大代表作。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正值北京曲剧发展的成型期,因此仅容名观众的前门小剧场便不能满足要求,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则把可容千人的西单剧场拨给北京市曲剧团使用。在年,由于西单地区整体规划调整,西单剧场被拆除之前,这里至少承载着几代北京人与北京曲剧不解的情缘。在此之后,由于没有了固定演出剧场,演出场次减少等多种客观因素,让北京市曲剧团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低谷期。崔迪回忆,那是北京市曲剧团的“非常困难”时期,连续五年没推出新作,既有演出剧目微乎其微。很多演员为了生计也都在另谋出路。而就在这个时候,由一部上世纪80年代的京味儿小说改编而成的新戏一举扭转了当时北京市曲剧团的命运,这部戏正是改编自邓友梅先生的同名小说并创下连演百场纪录的《烟壶》。

北京曲剧《烟壶》老剧照。

“《烟壶》之于北京曲剧,犹如昆曲的《十五贯》,一部创排的新剧目救活了一个剧种。”崔迪介绍,当年邀请顾威导演来创排这部作品的时候,他在对人物关系的特定内涵、生活的典型场景、语言的京腔京韵、音乐的地方特色、舞美的地域风格以及角色的形态体貌等方面的构思特别巧妙,同时,北京市曲剧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岑宝山在这部作品里,极具创意地通过手绘等方式设计出的舞台布景,还一举摘得第六届文华奖舞美设计奖。《烟壶》不仅展示了浓厚的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也给北京曲剧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

千禧年前后,以许娣、张绍荣、甄莹、孙宁等75级北京曲剧班学员为代表的艺术家,全部回到北京市曲剧团参与创作,自此北京曲剧迎来了自己的成熟期。崔迪表示,“在《烟壶》之后,我们又先后排演了《茶馆》《龙须沟》,这时,我们才真正找到一条适合北京曲剧自身发展的路径,如今北京市曲剧团已经排演了12部老舍先生的作品,在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既有北京曲剧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有儿童剧以及京味儿话剧的艺术形式,均涵盖在老舍先生这些作品当中。”

张绍荣、许娣版北京曲剧《龙须沟》。

北京曲剧《茶馆》老年版(张绍荣饰演王利发)。

改革:人才培养及剧种推广都注重“年轻化”

在业内,唯一的剧团,唯一的剧种,通称“天下第一团”,当年文化部曾主办过“天下第一团汇演”,北京曲剧也名列其中。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地方剧种,北京曲剧70年来能够传承有序到今天,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必然是剧种发展的重要一环。在魏喜奎、曹宝禄、顾荣甫、尹福来、关学曾等老一辈创团艺术家之后,从莫岐、韩新民到许娣、张绍荣、孙宁等北京曲剧艺术家,他们无不出自各个时期的北京曲剧学员班。

尤其从年起,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原北京戏曲学校)先后多次招收北京曲剧表演、器乐中专学员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和音乐人才。年、年、年剧团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又先后开办了三届北京曲剧表演本科班。崔迪表示,北京市曲剧团整建制的人才培养,以前基本上10年为一个周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形式的多样化等因素影响,过长的培养周期势必面临人才流失等诸多问题,因此,当务之急便是加快人才培养队伍的建设,争取将周期缩短至五年。“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势必要从待遇、情感、事业三方面入手,这些都是当下年轻演员面临的问题,待遇上要让他有保障,情感上要培养其热爱北京曲剧这个舞台,而最终考虑能否为他们在北京落户安家,这都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

解决了人才问题,让北京市曲剧团更加有信心与底气,打造许多新形式的表演方式,来迎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同时也调动了年轻演员的创作积极性。年,北京市曲剧团推出沉浸式北京曲剧《茶馆》,作为一项文旅结合的项目,为北京曲剧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来体验这个项目,不仅观众可以穿上戏里的服装进行体验,还可以与演员一起对台词,改变了传统的观演关系,进一步拉近了演员、剧目与观众的关系。在沉浸式北京曲剧《茶馆》获得成功之后,北京市曲剧团年与通州台湖演艺小镇合作,在台湖湿地公园进行驻场演出,每年演出近百场。崔迪表示,“我们在这个项目上,找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向,放眼未来我们还将积极推动与环球影城等文旅项目进行合作,计划未来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属于北京曲剧的网红打卡地。”

年,东城区通过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进一步拓展会馆旧址活化利用途径,“会馆有戏”全面落地,百年戏台再现光影,沉睡文物焕发新生。借助“会馆有戏”的东风,北京市曲剧团通过数次选址,结合自身剧种特点,最终选定了西城区骡马市大街51号的林则徐故居“福州新馆”,并创排了另一部沉浸式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该剧将禁毒内容与沉浸式演出形式巧妙结合,让北京曲剧魅力与福州新馆空间互相映衬。“前不久,我们刚刚进行了《林则徐在北京》百场公益演出启动仪式。这部戏我们不仅要在北京的社区演,林则徐的故居演,还要走出北京到林则徐曾经去过的地方进行巡演。通过30-40分钟演艺新空间的开发,起到了传播北京曲剧的作用,这种接地气的沉浸式表演,观众看后的反映,常常都是好听、好看、好玩。在起到剧种宣传的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戏曲而言,想让年轻人去了解它,就一定要有特别的形式,先打开一扇小窗,让他们能沉浸感受到剧种当中的美。”

沉浸式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

打通演艺新空间之后,在崔迪看来,北京曲剧其实已经初步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宣传路径,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地方戏曲剧种,北京市曲剧团也不断积极与周边各区进行深入合作。其中包括,与门头沟区委区政府联合打造“红色马栏”全景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项目,创作推出情景剧《马栏排》,北京市曲剧团将在此地进行常态化演出,将马栏村的革命故事传播出去;与房山区委宣传部合作,创作了系列宣讲剧《北京西山那抹红》;与延庆区委宣传部联合推出全市首部以大学生村官为题材的曲剧大戏《“乡”约青春》;与顺义区文化委联合策划出品的《箭杆河边的新故事之十不闲传奇》;与丰台区文旅局合作《花落花又开》;与西城区文旅局合作《正南正北一条街》等一系列北京曲剧作品。崔迪认为,演艺新空间为北京曲剧的宣传与发展打通了一条通途,未来这种形式还将拓展到商场、影院、网红书店等地,进行北京民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北京曲剧不仅是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一种北京的活态文化,观众看了北京曲剧,会对北京的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年轻观众也能接受北京曲剧表演形式,没有程式化的表演,不用看字幕也能听懂,挖掘的永远是人物内心的东西。”

北京曲剧进校园,在崔迪看来,是让北京曲剧能够真正生根发芽的事情。如今在老舍先生曾经当过校长的方家胡同小学,学生们的音乐课便是北京曲剧,北京市曲剧团还特别为他们编写了课程《我爱北京曲剧》这部书。将北京曲剧的经典唱段,北京文化、民俗、礼节、讲究、叫卖等诸多元素纳入书中,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们从小就能通过北京曲剧,了解北京文化。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北京市曲剧团还为这里的孩子们排演了北京曲剧《四世同堂》,从第一年孩子们只能通过北京曲剧环声进行表演,到第二年全员会唱,之后又排演了《正红旗下》等作品。崔迪表示,这些戏曲教育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影响极为深远,她也经常能得到学校老师们的反馈,很多孩子因为爱上北京曲剧,从性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都令崔迪感到非常的欣慰。

规划:进入专属剧场时代,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今年是北京曲剧命名70周年,在“庆祝大会”上,最令崔迪高兴的一幕,便是北京市曲剧团年轻演员满台,平均年龄仅31岁。“我们全团人,平均年龄才31岁,这足以证明我们剧团的人才很年轻,能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北京曲剧,并为其作出自己的贡献,那就证明这一剧种有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另外一个让崔迪感到高兴的是,在今年北京市曲剧团发起的首届北京曲剧票友大赛(线上)中,崔迪发现这些票友里70%都是年轻人。崔迪认为,北京曲剧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剧种,但它是非常有希望的剧种,它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共同发展的剧种。

起源于前门小剧场,在西单剧场成型发展,但自年之后,北京市曲剧团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剧场,而如今一切都将成为历史,刚刚70岁的北京曲剧即将迎来一座属于自己的新剧院,这无疑是令团长崔迪想起来便激动不已的事情。崔迪表示,在国家的支持与各级领导与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已为北京市曲剧团在亦庄规划了新院址,目前设计方案已经基本确定。剧场整体方案设计以中国传统元素“八宝盒”作为设计理念,将建造大中小三座剧场,其中最大的“马戏剧场”可容纳人,将交由中国杂技团使用,而另外两座座与座的中小剧场则将成为北京市曲剧团的专属剧场。

崔迪透露,这座剧场计划最晚将于明年春季动工,现已纳入“十四五”规划中,预计在五年之内投入使用。如今有了设计图,运营方案也在紧锣密鼓地规划之中,这让崔迪对北京曲剧的未来更加充满了无限的期望。“现在我们就已经开始筹备剧场开门第一场大戏。我们要创排一部全新的北京曲剧,迎接新剧场的到来。同时,我们也要加速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将与中国戏曲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整建制地培养出一批北京曲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让站在舞台中间的北京曲剧的演员(角儿)越来越多。我坚信只有自身不断得到进步与发展,未来才能吸引更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