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者,天下之公器,非我之所能私;是非者,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不若出我所有,公之于人,收天下后世之名贤,悉为同调。胜我者,我师之,仍不失为起予之高足;类我者,我友之,亦不愧为攻玉之他山。——(清)李渔《闲情偶寄》(节选)
康熙年间,60岁的李渔大概觉得:世界虽大,真正会生活的人太少了,于是他写了一部《闲情偶寄》。世人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透过这部书,我们总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李渔那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闲情偶寄》的《词曲部》之“结构第一”篇中,李渔在谈戏曲创作时,写出了颇有胸襟的风流佳句:“胜我者,我师之,仍不失为起予之高足;类我者,我友之,亦不愧为攻玉之他山”。这句话是因何而成的呢?
李渔看到,他所在的时代,在戏曲创作上,想与元代汤显祖并驾齐驱的人很多,可是真正的创作者和绝佳作品却很少。其他的文体,总有一些教创作方法和规则技巧的书籍,偏偏戏曲创作上,只有前人的作品可以借鉴,却没有现成的教科书。
戏曲创作为什么当时缺乏戏曲创作的理论指导呢?一方面是戏曲创作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与诗词格律相比,可谓变化无常;更多的原因是如今擅长戏曲创作的人,自己在黑暗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摸索出了一些诀窍以谋生,更愿意将“秘笈”藏在肚中,免得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于是,李渔发出了文章开篇节选的那段肺腑之言:文章写出来就是给天下人看的呀,咱不能当成私货藏着;是与非,终究是由历史评定的,不要担心被别人误解、被别人往沙滩上猛拍。不如把咱的戏曲创作经验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公开,来吸引天下后世志趣相投的名士贤者!那些比我厉害的人,我把他当老师,我就成为他的得意门生;那些和我相当的人,我把他当朋友,我从他那儿借鉴、提升。
戏曲创作“胜我者,我师之,仍不失为起予之高足;类我者,我友之,亦不愧为攻玉之他山。”我喜爱这句话里包含的胸襟、呈现的格局。它不仅是创作者的法宝,更是大众的生活智慧。
“胜我者,我师之”,追求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类我者,我友之”,拒绝同行相忌,互为友、互为镜、互为他山之石,以便发现不善者而改之。
正视自己不如人,不易;喊声“师父”,虚心地向其学习,更难;做到了,这就是有胸襟。与自己旗鼓相当的人,不明争暗斗、不轻贱拆台,不易;进而亲之友之,携手并进,更难;做到了,这就是有胸襟。
胸襟,是一个人的胸怀、气度、抱负。曾国藩说:“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而人生的意趣是建筑在胸襟之上,有了豁达光明的胸襟,便能享受恬淡冲融的生活意趣。
李渔有着有趣的灵魂,正是由于文如其人,他在生活中有豁达胸襟。他居金陵二十年,以文会友,以戏会友,交往的朋友,上至宰相、尚书、大学士,下至三教九流,如他在《交友箴》所写:“饮酒须饮醇,结交须结真”。
类我者,我友之“胜我者,我师之”。鸦片战争以后,魏源写成《海国图志》,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通过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反省,既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承认西方列强有其“长技”,同时又不失抵抗列强侵略的勇气。
“类我者,我友之”。京剧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那真是演艺界的榜样。梅兰芳大师身体力行地推动“同行相亲”,梅先生早年成名后,曾反串小生为同行配戏。后来四大名旦齐名时,梅兰芳和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同台演出《六五花洞》,四大旦角同场争艳,这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极为罕见,成为艺坛佳话。
四大名旦同台演出《六五花洞》李渔(-),原名仙侣,中年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是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和文化产业的创作者。李渔知名作品不止有《闲情偶寄》。
李渔写的启蒙读物《笠翁对韵》,现在的小朋友还会时时朗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为了养家,李渔“卖赋糊口”,创作了数十部戏剧、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他把《风筝误》、《怜香伴》、《凰求凤》等十个喜剧剧本合为《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因情节曲折、语言易懂,在士大夫以及民间均颇受欢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闲情偶寄》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此书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林语堂曾评价这部书为“中国人生活艺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