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里的“古老种子”
在孝义的皮影培训班里我见到侯建川老师,他正在看学生们排练皮影戏,这并非是他的本行。出生于碗碗腔剧团,对于本地的民间文化有着特殊的挚爱,时代的潮流将传统民间艺术推到了几近消失的地步,这令人痛心,于是他极尽全力投身于保护和挽救的行列中。凭着多年在演艺圈的门路,他将孝义目前仍健在的老艺人动员到酉王屯,让他们亲自为热爱民间艺术的学子们传授技艺,所以在这里能够看到最本土化的民间皮影艺术。
有着影视鼻祖之称的皮影戏早为人们熟知。旧时的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当地人均称之为“灯影”,无论纸窗还是纱窗,其作用都是投影皮人影子,但在影戏的伴唱上,二者是有区分的。侯老师告诉我,纸窗戏是用“皮腔”伴唱,而纱窗戏则用“碗碗腔”伴唱。在皮影具的造型艺术上,乍看似乎都是一样。人物、景物。道具等均用牛皮雕制而成,关键的区分点是在操纵杆的搭扣上,前者必须在皮制件的背后,以防铁丝露外戳烂纸窗,后者就不必那么严格搭扣了。每当我看到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人,并配之以乐器。
唱腔、道白,把剧中人物有声有色地表现在幕布上时,的确给人以形神兼备的美感挑线时两手配合要灵巧多变,手指捏杆不可过于僵硬,动作流畅连贯。这样才能将屏幕上的影子戏表现得惟妙惟肖。”亮子背后的梁全民老人正在给同学们讲解表演的技巧,他是我在这里见到的第一位民间皮影艺人。76岁的他14岁起便随从孝义著名艺人冯庭荣学习皮影演艺和木偶操作,后又同李正友学习皮腔伴唱。多年的积累。使他掌握了正宗流派的唱腔和操作技巧。我看到。拿在他手中的皮影。那操纵杆如同长在他手指上一般,上、下。左、右翻飞自如,变化多端。
事实上。孝义的皮影戏也没能躲过岁月的磨难。这个在历史上有过比较长兴盛期的傀儡戏剧种。单就从当地出土的文物里可以得到明确地证实。宋元时期,皮影艺术在山西民间已十分盛行,早就成为孝义男女老幼共同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寻访中我也听老艺人说过,清咸丰年间。碗碗腔流入孝义之前,孝义王马村就有一个雕刻皮影人的道士。此人一生从教。道号隆庆。学问渊博,更擅长绘画,所雕之影人体型庞大,线条简单。皮薄色亮。亮影极为清晰。那时民间演出团体都知道他的影人做得最好,能拥有隆庆大师的影人作品自然也是演出的牌子。
清同治以后。由皮影伴唱转发而来的碗碗腔剧种从陕西传入孝义,那毕竟是真人现场表演,各种演艺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使得皮影戏在竞争中逐渐衰落下来。到了民国时期以后,流布范围越来越小,演出市场越来越少。影班解散,艺人纷纷改行。后来小日本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皮影戏由于说、唱、演俱全。且人少行动快,剧目也丰富多彩。因此又一度兴盛,深受解放区人民的爱戴。解放后,政治运动浪潮迭起,皮影戏因多演“敬神戏”的原因,时常被封杀,即使在孝义山区偶尔有少量演出活动,那也是山高皇帝远所造成的活动空间。
百花齐放”的文艺政策还是使孝义皮影及木偶有了存活的空间,市里的专业皮影木偶剧团改编并创作了许多“与时俱进”的剧目,进京演出屡获殊荣。听说改革开放后的年,孝义皮影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还得到了三晋巧弄影,醉倒北京人”的赞誉。西王屯的皮影班无疑是在新土壤里种下了一颗古老的种子皮影在这里“活着”,后来还有大变化,都是些民间流传下来的神话剧。记得这些故事都是小时候大人用来吓唬孩子的,亮子上一会出来蛤蟆。一会又是蛇和蜈蚣,那蝎子还举着足以吓着小孩的大钳子,张牙舞爪,兴风作浪,祸害百姓。
玉皇大帝得知民间遭难。即派天王李靖和三太子哪吒下凡收妖。影人儿的打斗确实热闹,再加以激烈的锣鼓及人声伴唱,别说我看得如痴如醉:屏幕前的那些老人们也是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小小的室内,门窗暂时都被黑幕遮拦,我从屏幕的透光可以看到观众的表情。一张张聚精会神的脸庞时而露出会意的微笑。为了让观众有旧时在庙会上看皮影戏的感觉,老表演家们故意用油灯做皮影人的投影照明,那种旧时乡村的现场感使我回想起几年前在陕西庙会上看到的皮影戏,晃悠悠的火苗使得皮人影子在纱幕上忽明忽暗。
飘忽不定,犹如“鬼戏一般。好多年了,我也不又赶过多少庙会,可再也没有碰上皮影戏。本以为那次是人生最后一次看中国古代影戏了,没想到还有机会在山西重温旧梦皮影戏虽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影子表演艺术。但后来西方人发明了电影,现代又有了电视,说皮影戏是影视艺术的鼻祖,可这种侧面影人在表演上的缺陷,终究会被现代社会抛弃。
时下逐渐重视起来的传统文化保护,充其量也是区域性的重点保护正因如此,我们如今也只能在国内少数地区看到它们的存在演出结束,我终于见到了这些常给民众带来欢乐的幕后民间老艺人,他们年龄都将近70岁了,委婉动听的唢呐演奏者是田新益50年代初进孝义木偶剧团学习吹奏乐器,主要是皮腔伴奏用的唢呐。孝义皮影和木偶早期伴唱都是皮腔。后期的纱窗皮影则很少使用皮腔伴唱了。老人一生从事皮影艺术的伴奏,演奏技艺自然纯熟可青。
69岁的武海棠老人正忙着收拾他的皮影宝贝,这些皮影全是他祖上传下来的。到他手里已经是第7代。祖祖辈辈以演皮影为生,从清同治年间开始。活跃在孝义民间的皮影剧团“二义园”就他家的班子。15岁起他就跟班学艺,50余年的磨练,使他既能演奏也可娴熟地操作皮影,那一箱子的皮影,即使蒙上他的眼睛凭手感他也可耍弄出几出戏来。今天表演用的皮影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传家之宝,老人能够无偿地提供给培训班使用。可见他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和失传危机的担忧。他说,这些影人儿是自家刻制和民间收集来的,具体年代不清楚,祖辈们的戏班子一直在用。
乘他收拾之际,我仔细看了这些影具,一块射在屏幕上的影,基本是用牛皮经过压磨使其透明后加以雕刻和彩绘而成。从这些流传下来的宝贝可以看出,孝义皮影制作的艺术风格。造型粗犷,线条简洁,手法夸张,性格突出。它没有陕西华县皮影的细微,但却不失精细之处。整体风雅大方,形态俏丽活泼,线条繁简并用,镂刻疏密有别,涂彩浓淡适宜,使平面的雕刻具有了立体感。老人一边收拾一边摆弄着每件皮影,似乎他永远也舍不得放下这毕生的所爱,电影《活着》的一幕幕实景就这样在我眼前重现。
杖杆上的偶人
其实,木偶和皮影是关联艺术,二者均被称之为傀儡戏都是真人借假偶人迷人,偶人借真人唱腔抒情。在民间,皮影艺人都不是单打一的,演艺班子外出通常也不是只演皮影,即使是解放后成立的专业剧团,也是木偶皮影共生存。来孝义原本想去看看“木偶皮影影视城”,没能如愿总感觉是种遗憾。
侯老师善解人意。事先就让武海棠老人把家中收藏的杖头木偶带到了中心。木偶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源于汉代,唐、宋时已很发达。山西的木偶起于何时我没有询问到,侯老师说,山西木偶的兴盛期在清代,种类以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为主。特别是清代末年和民国初年,浮山和孝义等地的木偶盛行。浮山县有许多人以作偶制箱而闻名,这期间山西出现了许多木偶戏艺人。早期孝义木偶戏并无职业的表演团体。皮影艺人往往也是木偶艺人,木偶剧是随皮影戏作穿插演出。今天来的几位老艺人曾经都是木偶演艺人,操作杖头木偶自然是他们的本。
乘着刚才演皮影的热闹劲儿。梁全民老人邀请会唱古腔的王冬兰配合,即兴表演了一段木偶戏《武大郎卖烧饼》。杖头木偶我是第一次看到,原来这是以一根木杖和两根操纵木偶手的细铁棒来操作整个木偶的。真人在下一手举着木偶。一手操控铁丝和拉线偶人儿随着唱词就会表演出各种动作,最有趣的是那偶头上的嘴、眼一闭一合,犹如真的会说唱。将真的感情通过动作和面部表情传达给了观众。多才多艺的老艺人们,操纵。演唱配合密切,水乳交融。木偶抖袍提袖、甩梢摆翅、吹胡子瞪眼、盘脚打坐、摇头、跪拜等等。全凭他们娴熟的操纵,表演得活灵活现。
65岁的王冬兰早先在木偶剧团从艺,学的是演唱,主要是为皮影和木偶配音,她的嗓音独特。浑厚中略带沙哑,粗犷朴实的声调极富穿透力。没有器乐伴奏,地地道道的原生态唱法,那唱腔我从来没有听过,有种古曲的韵味,使人有过耳不忘的感受。表演完后我才问清楚。那古老的曲调是“罗罗腔”,早先孝义的木偶戏伴唱都是用这种声腔的,现在很难得听到了。难怪刚才演皮影时,幕后那微妙的模仿声音全出至于她的表演。
侯老师告诉我,孝义木偶剧团是山西省唯一的专业木偶剧团自成立至今,创作新编了许多现代戏和历史剧。年,剧团与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了我国第一部30集儿童木偶电视系列剧《英雄出少年》,曾在国际上获得铜奖。年初,再次联合摄制20集儿童木偶电视系列剧《坷垃传奇》。前不久又和台湾影视公司合作拍摄了木偶电视连续剧。
没能看到声名在外的专业木偶剧团演出,但在这里我还是领略了极具乡土味的杖头木偶表演,也零距离地接触了杖头木偶,不得不承认,木偶与皮影相比较,从服饰、道具。头,鼹。手。脚等部位的联动表演上,它更具观赏性。只要表演者用灵活手法,即可使偶人们的动作明快酒脱。无论是名媛闽秀,还是将相鬼神都可以演得惟妙惟肖。
古会上的碗碗腔
从孝义市到西泉镇。我特意去赶了一场古会“坐朝廷”每次行走在中原,最让我乐此不疲的事就是赶庙会,不论什么神仙过寿或是诞辰纪念,总会有戏班子来助兴庆贺。到那里听戏各方剧种五花八门,关键的是看戏不花钱,这在城市里很难享受到,和台下扎堆的乡民们一起观赏。
中午时分赶到了西泉镇。街道已经是人满为患,我挤在赶集的人群中慢慢地朝前挪步,满耳朵全是嘈杂的叫卖声。走到一座古城楼的穿洞口,忽然有戏剧的唱腔从洞中传出,循声而去,在城楼南的小广场戏合上正在上演碗碗腔《王花买父》,演出单位是孝义市碗碗腔剧团,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皮影,木偶、碗碗腔被誉为孝义的文化三绝,旧时晋中地区,每逢古庙会都可以看到这三样剧种在同一个会上演出,如今很难见到“三绝”同会的场面了。但每遇集会,碗硫腔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孝义人的所爱。听侯建川老师介绍过,孝义碗碗腔并非土生土长的剧种。最初碗碗腔叫时腔,曾称华剧,原为陕西。山西两省流行的一种皮影戏腔调,因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碗而得名。陕西的皮影艺人最常使用碗碗腔伴唱皮影剧,后来戏剧艺人吸纳了碗碗腔将皮影人改由真人扮演。发展成为地域风格的戏曲品种。
皮影碗碗腔最初起源于陕西,产生的年代无从可考影古时使用皮腔伴唱。因陕西东部和山西仅一河之隔,流动演出,不免会使地域文化跨出区域相互渗透。据说,碗确腔由陕西艺人于清末传入山西,分为两路。一路流行于晋南曲沃,新绛一带。一路流行于晋中汾阳、孝义一带。各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不同地区语言。民间音乐和剧种的影响,在剧目、音乐、唱腔乐器等方面也逐渐各具特点自成体系,最终成为当地的碗碗腔皮影剧种。陕西碗碗腔的变革触动着山西。50年代后,山西各地相继把碗碗腔也搬上了舞合,先后成立了专业演出团体,孝义碗碗腔剧团就是成立于那个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