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也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为发扬邓家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背二哥号子,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怀着期待的心情,7月9日上午,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文学与创意传播学院“乡村振兴,文化溯源“乡村振兴服务团走进巫山县邓家村,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背二哥号子。
为了更好的学习邓家非物质传统文化,早上七点,天还是阴沉沉的,风不断地呼啸着,服务队成员们踏上了采访非遗传承人的征程。在与几位老师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邓家背二哥号子从孕育、产生、传承、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邓家背二哥号子逐渐形成了极具鲜明地域特征的区域文化现象。
邓家背二哥号子是巫山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蕴含了巫山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化意识。邓家背二哥号子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珍贵民间文化资源。
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发扬踩堂戏,我们虚心的向老师请教学习背二哥号子。向文轩老师和陈兴贵老师穿上服装向我们展示了一段风趣生动的背二哥号子,高亢悠扬,风格粗犷豪放,旋律清新流畅,情趣盎然奔放的唱腔让我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我眼前,仿佛呈现了百年前背二哥们背着货物成群结队走过羊肠小道的场景。背二哥号子将山里人憨厚而不失大方、坚韧而不失乐观的精神表现得恰倒好处。各类唱词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生活情趣,是邓家村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独具巴渝文化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
紧接着是几位小传承人给我们展现踩堂戏,在几位小传承人表演的过程中,三位乐队老师的眼光落在表演者身上,落在二胡上,更多的是在头顶的虚空中,没有人知道他们那时那刻的想法,只能进行猜测。几十年的表演,几十年的搭档,如今有新人层出,他们望向虚空,是不是也在感慨自己这几十年的坚守和憧憬今后的辉煌。数百年的背二哥号子在历经了时间和现实的洗礼,却仍保留了古时的风骨,融合了现世的新颖,兼容性不可谓不强。而再美好的文化也需要有心人的传承,对于已传承的历史文化与今后延续的方法,都需要今人在时代的大局中稳定落子,摸索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是踩堂戏还是背二哥号子,都可以走出邓家村,走向大江南北,走向世界,这些邓家村传统戏曲,浸润人心,滋养心灵,在我心里久久回荡。我在想,如果没有这次赴邓家村的实践活动,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走进巫山县大山深处,来到邓家乡,来这里遇到把一件事坚持一辈子的向文轩和见面就让我觉得十分熟悉和亲近的陈兴贵老师,他们没有都市忙碌的气息,只有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做着喜欢的事,不急功近利,不为了生存而失去传承非遗文化本身的意义。我喜欢乡村那种慢慢来的生活,喜欢邓家村美丽的风景,喜欢邓家村每一位可爱的人,喜欢这里的人间烟火气。
在短短的几天里,在邓家村发生的一切,在这次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将进入到我的记忆深处,令我心存感恩,心存留恋。(通讯员廖静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