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书展跟随作曲家何占豪回望梁

《梁祝》耳熟能详,那“小梁祝”你听过吗?尘封62年的“小梁祝”分谱是如何被发现的?为何会出版弦乐四重奏版“梁祝”?它有着怎样的意义?时至今日,随着经典旋律重现,让我们在上海书展现场,跟随作曲家何占豪回望那段弥足珍贵的往事。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于今日开幕。上午9点半,弦乐四重奏“梁祝”的前世今生讲座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一楼友谊厅举行,拉开了本届书展的帷幕。这是上海书展“国学七天七堂课”系列讲座的开场之作,也是上海音乐出版社本届书展的首场活动,作曲家何占豪、上海音乐出版社总编辑刘丽娟和上海广播电台经典编辑、总监助理晨曦出席。音乐要为人民服务,小提琴必须民族化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何占豪和同学们一起响应“文艺要为广大的工农兵服务”的号召,来到农村,置身田间,为农民演奏西方的小提琴名曲。农民们满怀热情赶来,又都失望走开,只留下“听不懂,不喜欢”。??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时小提琴遇冷,何占豪还一度改说相声,效果不错,心里却很苦恼。直到系领导刘品的一句:“小提琴要真正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民族化!”启发了何占豪,他决定自己动手作曲。写什么呢?群众最喜欢听越剧,当时最流行的就是“梁祝”,再加上自己在浙江诸暨长大,从小听越剧,还在越剧团工作过,虽没学过作曲,但何占豪凭着流淌在血液里的越剧音乐,模仿西方的弦乐创作了起来。就这样,“小梁祝”被何占豪这个作曲门外汉写出来了。??弦乐四重奏《梁山伯与祝英台》手写谱原件之后,何占豪又邀请另外三位同学一起尝试演奏、录音,通过广播传到了农村,但何占豪始终觉得它难登大雅之堂,并不承认自己写出了“难度仅次于交响乐”的弦乐四重奏。“业余作品”被顶级演奏家视奏年,赫赫有名的捷克斯洛伐克弦乐四重奏代表团访问上海音乐学院,全校师生观看了演出。结束后,他们表示愿意把中国的弦乐四重奏带到国际舞台上。大家很感动却又因为拿不出作品而无奈摇头。这时,台下的丁芷诺半开玩笑地说起何占豪有一首弦乐四重奏,经翻译沟通,在院领导的要求下,何占豪只得硬着头皮把“小梁祝”交了上去。没想到,当晚这群演奏家就在下榻的锦江饭店视奏起“小梁祝”来,遇到谱子上有些看不懂的标记,还特意打电话到学校询问。其实这些记号正是何占豪借鉴我们民族音乐设计的滑音记号,令小提琴能奏出民族风格,没想到这些标记反倒难住了这些大师。来自顶级演奏家的“小梁祝”“首演”,让何占豪既激动又生出一股“气”。凭什么我们的作品就不如别人?民族化的东西,外国人都这样尊重,为什么我们自己反而不自信?“小梁祝”长成“大梁祝”,尘封62年首度公演同年,文化部领导视察音乐学院,听了“小梁祝”后特别指出“用中国戏曲音乐作素材,写西方管弦乐作品,以前未曾有过,这是一条路子”。虽还不明白什么叫“路子”,但在上海音乐学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筹备献礼作品时,决定把“小梁祝”改成大作品,得到当时上音党委书记孟波的认可:“何占豪会小提琴,又懂越剧,这个题材最有希望成功。”四重奏“小梁祝”真的要向交响乐“大梁祝”迈进了,压力又来到了“业余学生”何占豪身上。当时,多亏刘品书记做通了何占豪的思想工作。??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兰心大戏院首演就这样,在“小梁祝”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有了后来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也正因此,每每提及《梁祝》的诞生,何占豪都要强调“是几代人的劳动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伴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举成名,乃至后来缔造无数璀璨成就,“小梁祝”在盛名光环下,却近乎消失了。直到《梁祝》诞辰50周年,中国唱片社重新翻录了当年何占豪和他的同学演奏的钢丝录音,才让“小梁祝”重见天日。更神奇的是,《梁祝》诞辰60周年时,何占豪的老同学张隆华联系上他,说找到了“文物”,原来他发现家里用来包书的一张纸竟是“小梁祝”的分谱手写稿。拿到了分谱还不够,为彻底还原乐谱,何占豪根据录音重新记下了“小梁祝”的乐谱。几经辗转,乐谱又被交到了几位年轻演奏家的手上。??何占豪在大学一年级时创作了弦乐四重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梁祝”),这是老同学张隆华寄来的“小梁祝”分谱手稿终于,时隔62年,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和何占豪的促成下,由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吴淑婷领衔的室内乐社,首度公开演绎了弦乐四重奏“小梁祝”。短短三分多钟里,大家能听到很多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熟悉旋律。这次演出也被称为成就了一次听觉的“考古”。??年上海ELA室内乐社演绎弦乐四重奏《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地点: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主厅摄影:蔡磊磊听说何占豪先生失而复得“小梁祝”曲谱后,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一时间与其联系出版。上海音乐出版总编辑刘丽娟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大梁祝”是世界上每天播放量最高的中国作品,而这首3分钟左右的“小梁祝”短小精悍,便于携带、便于演奏、便于传播,将其出版是对中国音乐史的重要补充,意义非凡。本次出版的《弦乐四重奏梁山伯与祝英台》除了有总谱、分谱,还有很多当时何占豪先生的一些照片、手稿、信件等,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何占豪先生当时创作“梁祝”时的具体情况。随书附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