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当旧时,越剧行当主要分为小生、花且、老生、小丑四个,因为这个行当的头牌演员在戏班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到票房,因此被称为“四柱头”。后来,老且和大面逐渐受到重视,一些剧团出现“六柱头”的演员组合体制。越剧演员根据其不同的唱腔特点分成不同的流派,生行有尹派、徐派、范派、竺派、陆派等,且行有袁派、王派、傅派、戚派、吕派等。音乐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初期音乐以民间小调为主,此后当越剧走入大上海后,其音韵和曲调都有所改变,日渐丰富。总体来说,越剧音乐以“四工调”“尺调”和“弦下调”为基本调,唱腔婉转动人。舞台美术越剧舞美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早男班时期,采用一桌二椅的传统形式,演员用“清水打扮”。进入上海后,受京剧、绍剧影响,开始采用水粉化妆。年,排演《古庙冤魂》时,韩义首次尝试给袁雪芬用油彩化妆,以配合舞台美术效果。从此,越剧基本采用油彩化妆。越剧的服装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最早戏班演戏,衣箱多是租借,仿照绍剧、京剧的传统样式。20世纪30年代,绍兴文戏时期,演员服装杂乱,没有定规。20世纪40年代,袁雪芬排演《香妃》时,因人物较多且民族不同,服装全部由专业舞美设计韩义统筹设计,演员自己置办,为以后越剧服装奠定基础。越剧服装突破传统衣箱“上五色”和“下五色”的规范,增加大量中间色因此更加柔美、淡雅,与越剧的唯美的风格相适应。越剧的布景也比较特殊。20世纪40年代,越剧采用了写实布景虚实结合布景、装饰性布景、中性和特性布景等多种形式对越剧舞台美术进行探索。传统戏的演出则采用装饰性布景,在“守旧”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创造。越剧的灯光也和舞台布景相配合,到20世纪40年代,一些简易的红、黄、蓝、绿等色纸开始运用,以追求与舞台气氛相适应的效果。20世纪50年代后,专业舞美人员的出现和灯光器材设备的购置,推动了越剧舞台灯光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为《西厢记》《祥林嫂》《红楼梦》等剧增色许多。20世纪80年代后,灯光和舞美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杨小青导演的《西厢记》《陆游与唐婉》又实践出一条符合越剧艺术规律的、写意化的、虚实结合的舞台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