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s://m.39.net/disease/a_5972953.html本文乃“我家爱人真暖心”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经过漫长的前戏曲时代的各种表演伎艺的酝酿,在宋代中国戏曲艺术终于成型。宋杂剧、金院本,异名而同实,是同一种戏剧艺术,都属于“五花爨弄”,由四五个角色来演出一个诙谐搞笑的短剧。其内容主要是对白,但已经开始结合歌舞,形成合歌舞以演故事的特征。宋杂剧金院本受到北方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影响,由专门诙谐的短剧演变为能表现多方面社会生活的长剧;同时诸宫调的音乐也给杂剧以影响,形成了北曲联套的方式。中国戏曲艺术这两种变化的结合,便是元代北曲杂剧的形成。宋代南方地区流行各种词唱、民歌,它们与宋杂剧等各种伎艺融合,在南北宋相交的时候,在浙江的温州地区,形成了南戏。南戏的音乐是南方的,是以词调和民歌小曲为主的,是非常质朴的民间戏曲。因为质朴自然,所以南戏也非常有生命力,在宋元时期的南方地区广泛传播。南戏擅长演述长篇的故事情节,反映曲折多变的社会生活和人生际遇。当元杂剧随着元朝的灭亡而逐渐走向衰微时,南戏开始复兴,因为南方地区重新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南戏在南方各大地区流行,形成了南戏诸腔。打花鼓杂剧人物图明代初年是元杂剧的遗响时代,元杂剧成为经典在舞台上经常上演,但新编的杂剧很难与元代作品相提并论,因此首先从杂剧文学上就走了下坡路。加上明中期以后宋元以来的瓦肆勾栏等城市大型剧场的消失,杂剧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故而明中叶以后北曲杂剧慢慢退出舞台,其音乐融进了复兴的南戏之中,而杂剧之整体演出情形也完全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南戏复兴之后,文人士大夫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南戏的欣赏和创作之中,推动了南戏声腔和剧本的发展。宋元南戏南戏剧本文学经过文人之手变得更加规范雅致,这种文人创作的剧本被称为“传奇”,明清时期对戏曲文学而言是文人传奇的时代,它和元杂剧形成相对峙的双峰。“元杂剧”既能指元代杂剧艺术,又能指称元代杂剧文学。明清时期的“传奇”指的是文学,而明清时期的戏曲舞台艺术应该是“南戏诸腔”——南戏各种声腔的舞台艺术,其中弋阳腔和昆山腔舞台艺术是其构成的主体,也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种舞台艺术。明中叶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昆山腔和弋阳腔(及其分支)是全国最大的两个剧种,尤其是昆山腔,因其典雅精致的艺术特色深受文人喜爱,在文人士大夫拥有话语权的时代,昆山腔被当作唯一主流的戏曲艺术,提高到“雅部”的地位。元杂剧表演康熙年间,与雅部昆曲相对的,是各地兴起的地方戏曲,即花部。秦腔、梆子腔、柳腔、罗罗腔等等,在不同地区流行,并相互交融,各地辗转传播,在花部的兴起中,流传于徽汉地区的西皮二黄辗转来到北京,和北京地区流行的高腔、秦腔、昆曲等戏曲艺术融合,形成了京剧。京剧诞生于花部,在晚清时期迅速雅化,民国时期已经被称为“国剧”了。这就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演变的一个大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