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娘戏,亦名“牛戏”“地戏”“长衫戏”,由奉牛祭神的歌舞形式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约有近年历史,流行于桂东南的岑溪县及其边邻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艺术形式简单,以“单牌子”演唱民间传说故事,有唱有白,以唱为主。唱词以三字句、七字句为主。打击乐伴奏,无严格的表演程式、无完整剧本,无布景,解放后,增加了弦乐器伴奏。牛娘戏是在当地民间歌舞“舞春色”基础上衍变而成。每逢春节前后,当地群众自发开展迎春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舞春牛”是活动的中心,由二至四人拉着一个披上画有图案的彩布装扮的牛形,至各家各户拜贺新春,边舞边唱。牛娘戏最初只唱些祷祝之词,由一人主唱,二至三人帮腔伴舞,有时会有即兴的表演。后来,渐次向娱乐方向发展,演唱内容不仅限于祈神祝愿,还编演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生活片断,一般是表现农事劳动过程,如耕田、播种、插田等,称为“插戏”,开始由歌舞向戏剧形态发展,但“舞春牛”或“插戏”的演出,都离不开牛公、牛婆两个角色,后来“插戏”成分不断扩大,终至脱离“舞春色”而独立进行。 牛娘戏是桂东南地区的一个地方戏曲,其基本内容包括牛娘爆肚戏、牛娘戏剧目,牛娘戏音乐曲调,牛娘戏唱词和道白,牛娘戏的器乐伴奏,牛娘戏表演程式及行当,牛娘戏舞美等。牛娘戏的剧目非常丰富,主要分为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据粗略统计,传统剧目有多个,代表剧目有《春色太平歌》《陈世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现代剧目多个,代表剧目有《春大姐》《三试会计员》《鸡笼》等。随着粤剧、采茶、鹿儿、南音、木偶、彩调等剧种的传入,牛娘戏的音乐曲调也融汇吸收了外来剧种的音乐,特别是解放后,文艺工作者对牛娘戏的音乐进行了改革,使牛娘戏的音乐曲调达到30多支,常用的有“山水调”“采茶调”“卖杂货”等。7年被列入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片来自网络)责编:杨晓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