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调查报告》“生活用语、本色行当”,文本属于口头文学,秦腔是研究陕西方言的最好范本,特别是在方言缺乏文献记载时,秦腔对白则能填补这样的缺失,著名语言音律学家李涤洲于年在关中方言区进行研究,走访了50多个调查点,发现关中方言的基本发声是中古音律,在秦腔著名剧作家李桐仁和孙仁玉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中对白音韵,和李涤洲教授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古时称关中发言为西秦声,这是因为西周建都于陕西西部,因此西秦声也被称为“雅言”,《诗谱》记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自放周”,《论语骈枝.释雅言》中说“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可见西秦声在当时就被作为国家语音标准推广,秦声粗狂雄壮,在古时作战中,军乐军歌有提振士气,震慑敌军的作用,其余威在戏曲能尚能管窥一二。
“雅言”(秦音)只有四声调,简约豪放,说出来很“宁”(硬)气,这种听觉上比较强势的发音,他所产生的文化感召力,使得自周秦汉唐的千年以来,陕西一直成为历朝的政治军事的中心,试想一下,那种认为“唐音南迁”的观点,周秦汉唐使用细腻清秀的粤语、闽南话、客家声,恐怕难以支撑起剽悍霸气的兵马俑方阵,而大吼大唱的秦腔恰恰符合这一特性,正是戏曲把“卸甲归田”的历史军歌军戏“燕然勒石”,保留下了关中的原始古音。
目前对“唐音南迁”有几种佐证,其中之一是隋朝官员陆法言撰写的《切韵》,说明改书中的音韵与现代的粤语、闽南话、客家话发声接近,首先该书原本已经佚失,其次宋代修补本也不能说明现代粤语是唐代官话,因为由宋朝开始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南移,统一语言发音的修订肯定要以所处的地域相适应,部分音律音节的同一性并不具备代表性,认为唐朝时的关中话是现代的粤语完全是一种意想,有几个例子能说明秦音未改的事实,诗歌吟唱作为戏曲的鼻祖,其中表现出了明确的古今同音,陕西方言“僚”(liao),在《辞海》中的注释是“美好”的意思,关中人常说“僚地太”,在西周时期的《诗经》中“僚”的用例已经出现,《诗经.陈风.月出》吟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而唐朝的诗歌中不用关中发言根本无法读出其韵律韵味,李白的诗歌《古风》写道“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其中“陌”、“宅”、“赫”必须以关中方言来唱读,分别念作“mei”、“zei”、“hei”,这样吟诵出来才押韵合辙,杜甫的《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月落满屋梁,尤疑照颜色,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其中的“测”、“色”、“得”、“水”要读作“cei”、“sei”、“dei”、“fei”,陕西方言读出来的唐诗音韵自洽,实际上就是秦腔的早期原型,倘若用粤语、闽南话等南方方言吟诵,其效果不伦不类,也与当时唐诗作者的口吻意境差之千里。
大家不否认文化和语言有相同和共性的方面,但是为了哗众取宠,和盲目的标新立异,其所得结论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我们非常庆幸有地方戏曲这样的语言活化石,保留了前辈的发音遗存,秦腔作为古老的剧中之一,在记录原始语音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保护和发扬这门艺术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