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广州粤剧院的陈振江(左)表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回十八》。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供图
来自广东粤剧院的梁朝华表演《思凡》。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供图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承办,粤剧艺术博物馆协办的“粤戏越精彩·广东戏曲行当展演”历时四天,于12月24日在粤剧艺术博物馆落下帷幕。参加展演的行当为花旦和小生。
本次花旦、小生行当展演云集了一众优秀青年演员。他们现场演绎了各大剧种的经典剧目,包括《思凡》、《梁山伯与祝英台》之《英台哭坟》、《陈三五娘》、《杨乃武与小白菜》之《刑审》等,让线上线下的观众过足戏瘾。
率先进行的两场花旦行当展演,评出了“十佳花旦”,陈婷婷、杨静、徐尚楣、陈嫣玲、梁朝华、淡敏仪、柯超杏、吴碧君、江丹、吴东杭上榜。经过两场激烈的小生行当展演角逐,陈振江、苏临轩、陈嘉明、杨作霖、余泽锋、康健、邓振鹏、潘智岳、陈健超和张健聘荣获“十佳小生”。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杨树、艺术处处长唐国华参加活动并颁奖。
展演首次加入民营剧团
“粤戏越精彩·广东戏曲行当展演”活动创办于年,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继“粤戏越精彩——广东省地方戏曲传统折子戏展演”之后,为加快戏曲表演人才成长、促进戏曲艺术发展所创立的又一品牌活动。活动以传承、发展和繁荣广东戏曲艺术为宗旨,得到了全省戏曲表演工作者和专家盛赞,并得到了省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据了解,本次展演自报名后,得到了全省戏曲院团的热烈响应,共收到来自全省20多个院团近百份报名资料。经专业评委严格甄选,从中选出来自粤剧、潮剧、广东汉剧、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雷剧等7个剧种的44位演员进入复评。入选演员通过现场演出的形式,赢得“十佳花旦”和“十佳小生”的称号。
与前两届相比,本届展演活动又增添了新的亮点。首先是加入民营剧团,进一步增加戏曲队伍活力。“粤戏越精彩·广东戏曲行当展演”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两届,展演过的行当有青衣、丑行、花脸、武旦,演员以省内专业院团为主。本次展演考虑到广东地区剧种多、民营剧团活跃等因素,决定将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民营院团演员纳入展演中,让更多的优秀演员打破机制体制限制,走上竞演舞台,扩大他们的成长空间,营造人才培养生态,把“出精品、出人才、出活力”的理念落到实处。
展演加入了电视直播团队,扩大受众群体。同时在直播中同步唱词,让观众们更好地体验、欣赏演员表演和戏曲艺术之美。
此外,展演还跨省邀请了专家评委。往届展演的评委主要由省内专家来完成。本届展演邀请了省外的国内戏曲名家和表演艺术家担任评委,站在全国的角度看广东戏曲的行当艺术现状,互相交流,提高广东戏曲艺术的表演水平。
专家建言:戏曲行当应均衡发展
本次展演活动期间,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行当艺术与新时代戏曲传承发展研讨会”也成功举行。会议采取线上形式,邀请了参加本次展演评委工作的省内外著名专家、表演艺术家和本省的多位学者,共同探讨戏曲行当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
与会专家对已连续举办三年的广东戏曲行当展演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很大的示范性,希望活动未来更具影响力,为繁荣振兴戏曲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指出,戏曲作为表演艺术,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演员通过长期苦练习得的“技术”,“技术”则体现在行当表演中。
“戏曲行当是一系列唱念做基本功的系统,这是千百年来前辈们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摸索出来的。抓住行当就是抓住技术系统、抓住基本功。戏曲演员要从行当学起,掌握本行当的基本功和基础剧目。”傅谨认为,本行当的“技术”掌握得扎实,运用得纯熟,演员才不会演得过于“表面”。他建议,当今青年戏曲演员,依然要学习好、表演好各个剧种的经典剧目,以经典剧目的高水平舞台表达体现新时代的戏曲艺术高度。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阐述了行当艺术的重要价值。他认为,行当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核心环节,行当的产生是人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在艺术中的一种反映,行当艺术是无数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创造。“多个剧种的行当不完全一样,但行当艺术都很精美,使得中国戏曲具有高度的美感;各剧种都有自己的创新创造,又与其他剧种相互借鉴,造就了行当艺术的丰富性,这也成为戏曲受到人们欢迎和喜爱的重要原因。”黎继德说。
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和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刘子微指出,行当艺术是演员的基础,又是塑造形象的手段,好的演员在行当艺术基础上,还要对人物有更丰富的感悟,要注重表演,促进人物和行当融合。在刘子微看来,粤剧、潮剧、西秦戏等戏曲剧种,都积累了一些具有本剧种特色的传统戏剧目,应当提倡演员多学习、多表演这类剧目。
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陈巧茹,从自身从事40年川剧表演的经验出发,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针对各剧种的行当,尤其是优势行当萎缩的现象,应当从人才培养入手,在演员从艺校到剧团,安排所学行当的老师来教学,让年轻演员更了解自己的行当,掌握本行当的代表剧目,传承本行当艺术,把传统的基础扎牢以后再全面发展。二是随着时代和审美的变化,剧本创作、人物塑造等都与以往不同,作为新时代的戏曲演员,要传承好本行当,但表演又不能拘泥于行当,应当有跨行当的表演,才能演好人物。
此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广东汉剧院名誉院长李仙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丁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秦戏代表性传承人吕维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文系教授陈志勇,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李静等省内表演艺术家、专家学者,围绕戏曲行当均衡发展和人才培养、剧目建设、剧种保护等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察与思考。
撰文:徐子茗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