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刻画的忠孝廉节的人物形象,使传统美

本文乃作者步步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北宋中期兴起的理学席卷大江南北,其中以程朱道学影响最广。朱熹积毕生之功力作《四书集注》,成为元代中期以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集理气心性学说于一身,终生讲学不辍,弟子遍天下,成为一代大儒。朱熹画像他曾亲书“忠孝廉节”,刻于岳麓书院,昭示天下学子,从此成为理学学训,也使这些传统美德更加深入人心。戏曲中刻画的忠孝廉节的人物形象众多,忠者如周公、豫让,孝者如《蔡顺孝母》《寻亲记》,廉者如《鸣凤记》中的夏言、杨继盛,节义者如王十朋、东林党人。历史上不乏忠臣孝子,很多戏曲就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王十朋画像《辅成王周公摄政》就取自于《尚书》。病重,周公筑高台,斋戒七日,为武王祈祷、占卜,后将卦书置于金縢柜中。武王驾崩,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抱孤摄政”。管叔、蔡叔、武庚“三监”放出流言说周公篡位,然后乘机叛乱。周公亲征,平定叛乱。成王开启金縢,方知周公赤胆忠心。《忠义士豫让吞炭》是一部英雄悲剧。智伯为晋国六卿之首,先后除掉了范氏、中行氏两家,又设计欲吞并韩、赵、魏三家。他向三家借地,韩、魏皆与之,唯赵氏拂袖而去。智伯恼羞成怒,联合韩、魏伐赵。手下门客豫让苦劝智伯不要贪得无厌,兴不义之师,智伯不但不听,反将豫让赶了出去。周武王剧照韩、魏深感唇亡齿寒,中途倒戈,智伯被擒处死,三家分晋。豫让感智伯知遇之恩,刺杀赵襄子,未遂被擒。襄子感豫让忠义,放了他。豫让漆身吞炭,毁形灭声,再次行刺,又被擒,自刎而死。就君臣而言,儒家其实非常强调二者的对等关系。《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豫让的行为充分表现了这一点。豫让反对智伯贪疆土、伤风化,但赵襄子将智伯凌迟处死,又漆骨为樽,用智伯头颅作酒器,则其狠毒比智伯尤甚。赵襄子像当赵襄子质问豫让:“你曾事范氏、中行氏,智伯灭了他二家,你不报仇,今日如何却为智伯报仇?”豫让答曰:“范氏、中行氏以常人待我,我故以常人待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待之。”士为知己者死,这种忠义不是愚忠,而是有一定基础的。《论语·学而》云:“孝悌,其为仁之本与!”孝为百善之首,百行之源。孝子的故事史不绝书。更有元人郭敬居辑录古今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赵襄子《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儒家认为,孝作忠,其能孝于家必能忠于君。所谓忠臣必出孝子之门,忠孝从来都是不可分的。元杂剧《降桑椹蔡顺奉母》就是根据二十四孝之一的“拾葚异器”改编。蔡顺事母极孝。寒冬时节,其母病体不安,想吃桑椹。蔡顺虔诚祈祷,叩头出血,滴泪成冰,并发誓愿将自己的寿命减一半给母亲。其孝行感动了家宅六神,众神于半夜三更降甘露瑞雪,山上的桑树皆结满桑椹,任其采摘。蔡母病体痊愈,蔡顺也因其至孝被推荐到朝廷做官。可见至孝可以感天动地,是会得到老天回报的。桑椹元杂剧《小孙屠焚儿救母》讲述了孙屠的母亲病重,孙屠家贫无力问药,好不容易当了衣服换了几个钱,还被坑害买了假药。无奈之下,他与妻子商议带着孩子去东岳庙上香,将3岁的孩子当作一枝香焚烧上供,为母祈祷。其孝行感动了东岳庙三位神灵,最后神仙归还了他的孩子,并治好了孙母的病。参考资料:《中国戏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