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超17万场直播,总观看次数超8.4亿。这是在戏曲被传低迷的时候,湖北省非遗在新媒介渠道传播获得的数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者们在短视频平台开直播,而借助这个赛道,他们获得了丰厚的打赏,也被更多人看见。
除了个人主播,官方戏剧院也纷纷开通直播渠道,让他们的青年演员得到锻炼。在非遗的传承上,直播看起来已越来越重要。
直播是一场浓缩式的表演
你想过在家就能看黄梅戏,甚至“点”黄梅戏吗?
每当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开直播的时候,全国各地黄梅戏的爱好者们陆续进入直播间,观看演员们表演。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赏不够啊,赏不够黄州美景花烂漫。听不够哇,听不够赤壁江水拨琴弦。”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青年演员在直播 视频截图
同时在线人数几千甚至几万的直播间里,青年演员们依次唱起《女驸马》《慈母泪》《珍珠塔》《东坡》等剧目的经典桥段。评论区快速闪过观众们的夸奖、赞赏、喝彩,还有人点下一个曲目或者对刚才的表演提出建议。屏幕上点赞的“小心心”一直闪烁不停,时不时还有观众刷礼物,很是热闹。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演员田春风告诉九派新闻,现在剧院的主播基本上都以青年演员为主,他们大都二十来岁,但表演经验都很丰富。遇到重要的日子,院长和资深演员们也会共同参与到直播中来。
青年演员们表示他们很喜欢直播,本来一场直播安排的时间是3小时,但经常播4个小时甚至更久。观众们意犹未尽,演员们也没有唱够,在直播间,时间过得飞快。
为了给观众更好地直播体验,剧院升级了设备,青年演员们对直播也更加熟练。也因为观众们太热情,除了剧院的官方账号,青年演员们也陆续开了个人直播。
青年演员们如是评价直播:他拉近了我们和观众的距离,每一场直播都可以把不同戏曲的经典桥段唱个够,每一场直播都是一场浓缩式表演。
直播间人数从几十到几万
但一开始,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直播并不那么顺利。
和许多专注线下演出的戏剧院一样,直到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重心还是以线下为主,剧院的演员们练习、排练、出演,日复一日。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演出大大减少。也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尝试着开通了抖音的直播。
田春风介绍,当年7月刚开始直播的时候,知名度不高,直播间也略显冷清。后来,慢慢有了人气,几十、一百、几百、几千、上万,同时在线人数越来越多,直播间也越来越热闹。历经一年左右的时间,每次开直播,同时在线人数稳定在两千多人。
那段时间,他们每次直播三小时,每周直播不低于四天,参与直播的人以青年演员为主,比如朱小欢、丁格、肖佳成等。每次直播,青年演员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参加,从唱不同剧目的经典选段,到和直播间的观众聊表演、感受,再到和大家随意闲聊。虽然现实生活中观众和演员可能相隔千万里,但在直播间,隔着薄薄一层屏幕,他们仿佛坐在同一个空间里,去交流,去讨论,去欣赏,相处得特别快乐。
剧院之所以选择青年演员来直播,想法很简单,直播可以锻炼演员们的能力。除了胆量和台风,直播也犹如放大镜将演员的一举一动呈现在观众面前。线下演出的时候,演员和观众至少隔着几米,而直播,会直观地将演员的细微表情记录并展示出来。
丁格记得,有一次观众和她说:“你不能光唱得好,要带入这个角色的情感。”她虚心接纳,苦练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表现。
直播间里经常有人给演员提建议,每次唱完一个选段,大家就可以即时交流心得。观众积极的反馈亦是推动他们进步的动力之一。他们和观众相辅相成,良性发展。
黄梅戏《女驸马》剧照。图/湖北省黄梅戏剧院
此外,开通直播后,还获得了打赏收入。这些收入,剧院都根据比例发给了参与直播的青年演员们。这也使他们的收入增加,获得了实质的鼓励。田春风认为,这亦推动了演员将传统戏曲坚守传承下去。
自从开始直播以来,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共计直播余场,线上观众超万人次。其中,直播间“首播”、“百日庆”、“周年庆”等,院长、黄梅戏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张辉率领全体演职人员参加直播活动,反响热烈。
田春风表示,直播这种新形式拓宽了戏曲空间,让戏曲找回自信,而且拉近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效益明显。比如之前就有一个网友,看了他们的直播之后联系过来,邀请他们去线下演出。接下来,剧院除了线下演出之外,还打算打造高质量的线上演出及多种艺术形势,满足观众的需求。
在敦煌沙漠直播吹竹笛
以“非遗”“传统戏曲”等关键词搜索短视频平台发现,不少平台有着海量的用户。而借由直播平台,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