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

5月18日,我院作为“北京高校文艺评论联盟”成员单位同北京市文联联合举办“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杜德久,学院副院长、教授冉常建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兼市文联研究部主任赖洪波主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民族文化血脉,唤醒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是十分紧迫的时代课题,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此次会议旨在通过学术研讨交流,结合当下戏曲、曲艺发展实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讨论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履行文联团结引导职能,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中国评协副主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教授,《戏曲艺术》编审赵建新教授,音乐系姜景洪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蔡源莉,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原副主任、中华曲艺学会名誉会长常祥霖,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庆梅,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倩等戏曲、曲艺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作发言交流。会上,专家学者结合各自艺术门类发展,围绕“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如何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大家首先肯定了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寓教于乐、启迪心智的社会功能。常祥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老舍先生对相声艺术的改造过程谈起,强调了当前曲艺说新演新、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蔡源莉指出,从鼓矇说唱到清代地方曲种的繁盛,寓教于乐、反映现实是曲艺等艺术的优良传统,也是传统艺术吸引大众的主要原因,在新时代要进一步大力弘扬。专家们认为,守正创新是对戏曲、曲艺和其他传统艺术的共同要求。傅谨指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其本质是要思考传统艺术如何能够既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同时又能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普及和提高、创作和演出的关系。陶庆梅对此表示认同。她认为,戏曲和曲艺等传统舞台艺术,都是以表演者为主体,离开了表演者本身的艺术积累,艺术特性就很难被传达出来。在当下传统舞台艺术发展中,处理好演员的表演性与现代编剧法、导演手法之间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姜景洪结合多年的创作实践和对戏曲音乐伴奏的研究,提出要重视技术层面的创新发展,要通过数字音乐技术手段解决戏曲伴奏问题,让技术为文艺创新服务。赵建新通过对比戏曲与影视的发展现状,指出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3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