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戏曲 >> 戏曲简介 >> 赓续文脉创新发展

赓续文脉创新发展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本文转自:赣南日报

  □见习记者钟雅欢通讯员何桃英文/图

  近日,赣县区樱花公园小戏台,东河戏《牡丹对药》《虹霓关》《小尼思凡》等传统折子戏接连上演,并拍摄制作成影像资料送往学校、景区传播学习。截至目前,赣县区共拍摄制作20多个传统折子戏的影像资料记录性保存保护。

  赣县东河戏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赣南土生土长、地方韵味浓厚的地方戏曲,是江西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流布于赣县田村、白鹭、南塘等东河(贡水)流域一带而故名。年,东河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

  东河戏集高、昆、弹等多种声腔之大成,博采众长,丰富多彩。其高腔大戏保持了弋阳腔锣鼓伴奏,人声帮腔的古朴风格,气氛热烈;昆腔戏谨守苏昆规范,典丽优雅;皮黄戏板式多变,风格多样,与高、昆腔相得益彰。东河戏的戏曲语言用赣州官话,夹杂客家方言,诙谐活泼,表演程式化、朴实生动又富有民间生活气息。

  近年来,赣县区扎实推进东河戏的传承保护工作,通过挖掘整理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抢救性保护,开展传承传习传播活动,组织经常性公益性演出及上级调演,让戏曲文化在传承发展中焕发新活力。

  挖掘整理剧目抢救性保护。赣县区聘请东河戏老艺人恢复排演,拍摄制作《五台会兄》《哑夫背妻》《重台分别》《定军山》《法场生祭》等18个传统折子戏进行抢救性保护;收集整理了2本《东河戏音乐》共计多首音乐;聘请老艺人挖掘整理了《南阳关》《赵氏孤儿》《黄河摆渡》等30多个传统剧本存档保护。

  不仅如此,赣县区还组织展演、调演,选送东河戏《小尼思凡》剧目,参加江西省第二届“汤显祖戏剧奖·地方戏曲经典传统小戏折子戏大赛”,在赣州市选拔赛中获剧目一等奖等奖项;《断桥》《游湖》《张三旦借靴》等4个折子戏,参加赣州市文化惠民周东河戏专场展演;选送《抢伞》剧目参演全国“百戏盛典”活动;选送东河戏《小尼思凡》(片段),在首届江西省文化馆联盟单位专业人员个人才艺大展示活动中,荣获戏剧类三等奖。

  东河戏传承、传播形式新颖多样,赣县区把东河戏的起源、演变、发展、角色行当、服装道具、声腔、舞台特征等贯穿于动漫故事中,以漫画故事书籍形式走进校园,科普东河戏知识。同时,还编创东河戏韵律操,韵律操音乐是由东河戏经典曲牌和东河戏高腔音乐改编创作,韵律操动作是由东河戏舞台表演肢体动作、指法、基本舞步、脸部情感表现等戏曲元素融入于大众广播体操,其韵律优美、律动感强,简单易学,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亲身体验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在此基础上,赣县区组织东河戏传承人在白鹭中心小学开展了东河戏唱腔教学、东河戏表演唱教学,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实践中,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戏曲艺术魅力,让戏曲文化根植少年,扎根民间,走进千家万户。

  戏曲传承离不开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赣县区聘请原赣州地区东河戏剧团成员当教师,招收有一定舞蹈功底的演艺公司演职人员当学徒,进行一对一传帮带教学,传承教学了《抢伞》《张三旦借靴》《小尼思凡》几个成品传统折子戏,在排演中传承,在活动中传习,实现以演代训,以训促传,培养年轻演员,使东河戏后继有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