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原名“徽调”或“二黄调”,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徽剧。徽剧是安徽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也是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徽剧的表演艺术主要采用歌舞的形式,以唱为主,白脸多用假嗓演唱,红脸多用真嗓演唱。徽剧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腔之长。演出容量大,表现力丰富,能以多种声腔表现各种复杂人物情感,以多种表演技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
徽剧唱腔曲牌丰富,有近百个曲牌。年5月,徽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一、历史渊源
徽剧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它的形成和发展,却要等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地区的浮梁县才开始。相传徽剧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当地民间歌舞小调“浮梁腔”和“弋阳腔”等音乐。乾隆年间,浮梁县一带的民间艺人创造了新的剧种——徽班,徽班艺人到各地演出时,受到当地人民喜爱,于是开始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
在长期演出实践中,徽剧吸收了京剧、秦腔、弋阳腔、川剧等剧种的音乐元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二、剧种特点
徽剧源于徽州地区民间歌舞小调“浮梁腔”,吸收了徽剧、婺剧、扬剧和京剧等剧种的曲调,形成了以“四句板”为主要唱腔板式的腔系,音乐结构严谨,曲调悠扬婉转,活泼跳跃,富于歌唱性。徽剧在表演上强调“唱做并重”,讲究“以人带戏”、“以人带情”。
徽剧的表演风格明快流畅,以刻画人物的性格为中心,善于使用各种表情、动作、姿势来表现人物感情,最终做到唱做并重。徽剧的表演艺术追求生活情趣和美感,讲究“做中有唱”、“唱中有做”。
三、优秀作品
徽剧的代表作有《拾玉镯》、《白兔记》、《白蛇传》、《西厢记》等。徽剧的剧目丰富,演出形式多样,经常上演的有折子戏和本戏。折子戏一般为三场,一场一折。多以一本或两本传统剧目为基础,在保留传统剧目精华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使之更富有时代气息。本戏一般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生行当有正生、小生、武生三大类;旦行当有正旦、刀马旦、花旦三大类;末行又分老生和小净。
四、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优秀传统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徽剧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值得深入研究。
#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