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www.yqyywdj.com/m/宋朝是一个非常讲究享乐的时代,较为开放的风气,使得上至朝堂,下至百姓,都喜欢热闹、繁华的生活。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宋首都汴京,是繁华昌盛的代表,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和繁荣的商业市场,为宋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其中,各种杂剧、杂耍、歌唱、舞蹈等演出活动,更是广受市民的欢迎。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从头至尾贯穿着对这些演出的描绘,从演出场所、表演类型,到演艺明星,都有介绍。一、汴京演出的主要场所纵观《东京梦华录》,京城的文艺表演,主要集中在三类场所——瓦子勾栏、庙宇园林、楼台棚子。其中,瓦子勾栏是比较固定而长期的表演场地,而庙宇园林、楼台棚子,多是在重大庆典,或盛大节日时,被临时启用或临时搭建。1、瓦子勾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汴京城里出现了很多供市民玩乐的商业场所,称作“瓦子”,又叫“瓦舍”或“瓦肆”,类似于今天的休闲娱乐场所。人们除了可以在里面观看各类演出外,还可以吃喝及进行其他消费。瓦子里有众多的勾栏。勾栏在我们的观念中,代表着一种不雅的场所,然而它最初的意思,仅仅只是栏杆而已,宋代以前又引申为演艺场所,它有固定的建筑,用栏杆围起一块场地,演员在勾栏内演出,而观众都在勾栏外观赏。宋元时期的勾栏,是指瓦子里面,用栏杆或者帘幕隔成的,专门用于演出的棚子。这一部分,大概演变成今天的戏院了。勾栏不是宋代才有的事物,唐朝时勾栏就已经和歌舞有联系了,李商隐的《倡家诗》就写下了“帘轻幕重金勾栏”的句子,标题里的倡家,就是擅长歌舞的艺人。不过,由于唐朝时实行宵禁,休闲娱乐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勾栏真正成为演艺场所,并且得到兴盛和发展,是没有宵禁的北宋才能实现的事。勾栏内部设有戏台和观众席。戏台一般高出地面,前部为表演区,后部是演员妆扮、休息的地方,叫“戏房”。观众席分两种,正对戏台的叫“神楼”,分布在戏台两侧的叫“腰棚”。勾栏的大门入口处,一般贴着一种叫“招子”的东西,花花绿绿的,上面写着当天的戏名和演员姓名,相当于节目预告。勾栏内的演出种类丰富,节目众多,有杂剧、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技、讲史等等。这些演出非常受欢迎,一年四季不间断,几乎场场爆满,《东京梦华录》写市民在这里消磨时光的盛况时,说道:“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此。”对于汴京著名的瓦子,它也有记载:新门瓦子、桑家瓦子、中瓦、里瓦、朱家桥瓦子、州瓦子、亚其里瓦、街西保康门瓦子、州北瓦子、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潘楼并州东西瓦子,总计12个。有趣的是,《水浒传》也提到桑家瓦子,说燕青带着李逵潜入汴京看元宵花灯:“两个手厮挽着,正投桑家瓦子。来到瓦子前,听的勾栏内锣响……”孟元老说,汴京瓦子里,规模最大的,是桑家瓦、中瓦和里瓦,它们有五十多个大小不同的勾栏,其中,又以中瓦子的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的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纳几千人。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古代,这个客容量也是了不得了。2、楼台棚子除了固定的瓦子,汴京各类演出的表演场地遍及整个城区,年节时,重要街巷、寺院宫观、城门、园林等等繁华地带,会临时搭建一些山棚、露台、乐棚等,用作演出场所。《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楼台棚子,主要是宣德楼及前面御街上搭建的山棚和乐棚。宣德门是汴京皇城的正南门,是北宋皇宫的标志性建筑,它由门楼、左右两座朵楼、东西阙楼、两侧斜廊等建筑组成,呈现出“凹”字形的平面布局。宣德门楼是北宋皇帝与民同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东京梦华录》记载,元宵节这天,皇帝会登上宣德楼,门楼前会临时搭建起很多棚子,成为重要的演出场地。“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这里的山棚,是指在街边用木料、松枝搭建的彩棚,用彩旗等物作装饰,形状看上去像一座高耸的山,所以叫山棚,又叫彩棚,彩山。山棚一般是达官贵人的观赏场所,卷六《十六日》说道,徽宗时期,左边朵楼下相对的位置,是郓王赵楷及其他宗室成员的彩棚,右边朵楼下的相对位置,是太师蔡京及其他执政大臣的彩棚。御街两侧的走廊自然也充分利用起来,到处有表演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的,喧闹声十几里外都能听见。“至正月七日……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军百戏。”临时圈起来的大场子,叫做棘盆;里面搭建的,供艺人表演歌舞、戏剧的棚帐,就叫乐棚。宣德楼下,还“用枋不搭成露台一所”,是用枋木搭建的露天舞台,四周围栏都用五彩锦绣镶裹,两边站着整齐的禁卫士兵。艺人表演时,会不时引导台下的百姓们,一起高呼万岁。3、庙宇园林最常用作表演场所的庙宇,是大相国寺。它濒临汴河,寺门前是东京城内的重要码头,由于位置适中,成了繁华的民间交易和游乐场所。大相国寺每月有5次庙会,寺内商贾多达万人,还有杂技、戏剧表演、说书等众多民间艺术活动。王安石在《相国寺启同天道场行香院观戏者》中,描写了寺内的戏剧表演:“侏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自同,所以无欣怨。”当时人们用“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形容大相国寺。元宵节时,大相国寺更是彻夜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东京梦华录》卷六记载:“寺之大殿前设乐棚,诸君作乐。”卷六还记载了其他用作表演的寺观:“如开宝、景德、大佛寺等处,皆有乐棚,作乐燃灯。”卷八有对神保观的记述:“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孟元老记载有表演的园林,主要是金明池。这可是北宋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与同样闻名的琼林苑隔街相望,本来是宋太祖时修建,用来训练水师的一个军事基地,和平时期就成了纯供玩乐的公园,说它是公园,是因为它每年3月1日到4月初会向民众开放。金明池内有不少商铺、摊子、饭店、当铺,当然也有不少的瓦子勾栏,以前在这里进行的一些军事项目,慢慢演变成娱乐性质的水戏表演,包括水战、百戏、竞渡、水傀儡、水秋千、龙舟夺标赛等。水戏一年一届,定时举行,当时叫做“开池”。离金明池大门一百多丈的地方,有一座宝津楼,皇帝驾幸时,就在这里观看比赛和演出,园子的东岸,靠近水面和围墙的地方都是垂柳,道路两边搭满了彩棚。可以说,汴京城里,到处是演出的场所,那这些场子里,又有哪些演出,有些什么明星呢?二、演出的主要种类和名演员1、杂剧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杂技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北宋时在汴京盛行。演出时先演一节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叫“艳段”;再接着演“正杂剧”,内容多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东京梦华录》对杂剧的描写较多,比如卷八《中元节》中:“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在勾栏中从事杂剧演出的,多是“露台弟子”,他们是城市商业演出中的民间艺人,同时也有官籍的杂剧从业者。他们经常进行合作,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记载:“后部乐作,诸军缴队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弟子杂剧一段。”卷五《京瓦伎艺》说到杂剧的演员中,非常出色的,有张翠盖、张成及其弟子薛子大、薛子小、俏枝儿、杨总惜、周寿奴、称心等人。2、傀儡戏傀儡是用布或木头做成的玩偶,人操纵玩偶进行表演就叫傀儡戏。北宋时的傀儡戏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水傀儡、药发傀儡等。杖头傀儡它是用木杖来操纵玩偶进行表演。卷五《京瓦伎艺》提到它的著名艺人任小三,非常受人欢迎:“杖头傀儡任小三,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悬丝傀儡也叫提线木偶,傀儡一般高一尺左右,关节部分以线连缀,艺人在上方提线操纵。宋代的提线木偶艺人,技艺相当高超的,被冠以“金线”之名,比如卷五提到的“张金线”。药发傀儡这是一种源于宋代的烟花杂技,以火药带动木偶进行表演。卷五《京瓦伎艺》记载,李外宁最善于表演药发傀儡。水傀儡水傀儡是在水上表演的有情节的木偶戏。卷七对水傀儡的表演作了详细记载:“又有一小船,上结小彩楼,下有三小门,如傀儡棚,正对水中。乐船上参军色进致语,乐作,彩棚中门开,出小木偶人,小船子上有一白衣垂钓,后有小童举棹划船,辽绕数回,作语,乐作,钓出活小鱼一枚,又作乐,小船入棚。继有木偶筑球舞旋之类,亦各念致语,唱和,乐作而已,谓之‘水傀儡’。”3、影戏是一种用纸或皮子剪出各种形象,然后用灯光将其映在帷布上,来表现一定情节的戏剧艺术,有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种形式。影戏因为贴近群众生活,深受人民喜爱,不过汴京重大节日时的的影戏棚,似乎更多地是为了吸引小孩子而设的:“诸门皆有宫中乐棚,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卷六《元宵》)据孟元老说,俎六姐是影戏艺人中最有名的,另外还有真人乔装影戏皮偶的表演,乔影戏的高手有丁仪、瘦吉等。4、百戏宋代的百戏,多指杂技及竞技表演,种类特别多,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记载的百戏节目,就有几十种:上竿、跳索、相扑、斗鸡、说诨话、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掉刀、装鬼、砑鼓、道术等等。百戏明星就更多了,孟元老在卷六《元宵》中提到的,有倒吃冷淘的赵野人,吞铁剑的张九哥,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的小健儿,弄虫蚁的刘百禽等。5、歌舞小唱一般是指一个人的清唱,有时候会用乐器如琵琶、箫、笙等伴奏,演唱的人有男有女,以女性居多,其中很多还是官妓或私妓。小唱是宋词最普遍的演唱形式,从市井勾栏到皇宫内院、官府聚会、文人雅集都很受欢迎。卷五《京瓦伎艺》记载,小唱的明星,除了宋徽宗爬墙者要私会的名妓李师师,还有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人。嘌唱产生于民间,用曲折柔曼的音调演唱的一种时调、小曲。卷五《京瓦伎艺》记载,表演嘌唱的女伶中,最有名的是张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团。队舞宋代的舞蹈形式也很多样,《东京梦华录》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儿童队舞。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记载,小儿舞队都是十二三岁的男童,共两百多人,分成四队,分别穿红、绿、青、紫色的衣服,每队有领队,他们舞蹈并合唱,中间会穿插参军色的致辞和总领队的颂诗,营造现场的欢乐气氛。女童队有四百多人,长得都很美艳,其中四个作为“杖子头”的人,手拿银裹头的木杖,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领舞,都是当时京城里的名角,如陈奴哥、俎姐哥、李伴奴、双奴等。她们也在参军色致辞发问后,边舞边唱,以颂诗作答。《东京梦华录》里提到的表演形式和演出艺人,远远不止这些,光卷五《京瓦伎艺》里说到的各类演艺明星,就有六七十人,比如还有诸宫调创始人孔三传,擅长表演合笙的吴八儿,说诨话的张山人,表演舞旋的张真奴,表演散乐的王颜喜、盖中宝等,说唱《孟子书》的张延叟,讲说《五代史》的尹常卖,讲小说的杨中立、张十一等等。这些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文艺活动,为汴京的各个阶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京城繁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戏剧、演艺、小说等文化艺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参考:《宋代中原市民音乐活动概观》《勾栏瓦舍试解》,秦建明《北宋汴京戏剧文化》,牛慧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