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高腔属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地方古稀有剧种,是明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古青阳腔遗脉,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史载,明末清初由文人商儒将青阳腔传入岳西,由乡士集中在私塾教习高腔,并组班结社,活跃于民众之中。至清光绪年间,青阳腔全面融入境内各民间灯会,与本土民俗文化相结合,孕育成岳西高腔。岳西高腔,原称高腔,是戏曲一个声腔系统的总称。除岳西高腔外,还有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而这些高腔与岳西高腔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岳西高腔是明代中叶风靡全国的青阳腔传入岳西后,与当地民俗、民间活动结合而成的。岳西高腔的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其基本活动形式自成体系,“唱、帮、打”浑然一体,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协管弦,风格独特。剧目分为“喜曲”和“正戏”两大类,其最大特征是继承了“滚调”艺术并发展成“畅滚”。岳西高腔的音乐体制基本属曲牌联套体,艺人以独有的“箍点”标记指导唱腔,传承艺业。角色分为正生、正旦、小生、小旦、净、丑、末、夫、外、杂10行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基本沿用青阳腔的行当角色体制。岳西高腔保留着多出高腔剧目和多出唱腔录音。《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书中保留着大量关于岳西高腔的艺术音乐资料。它对戏剧学、音乐学、民俗学、文化学和社会学有突出的学术研究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戏曲专家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代表剧目有《逼嫁》《撬窗》《祭江》《拜月》《秋江别》《三元记》《天官赐福》等。岳西高腔于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11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图片来自网络)责编:贾亭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