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当地代表剧种曾与评剧比肩的吕剧,经历

地方剧种是动态的历史,它用自己独有的特点,穿越千年,传承民间艺术之美。民族音乐展现的,不仅是它的韵律美,还有它的民风气息。因其独特性太强,故其生存空间小,经常被湮灭在历史浪逐下。地方戏在历史舞台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它的繁荣代表了一个地区文化的繁华,是一个地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吕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它在鼎盛之时可与评剧比肩。可它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遇到滑坡,它能传承至今,靠的是无数先辈的努力和付出。吕剧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前身是民间说唱山东琴书。《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说“山东琴书,清代乾隆年间形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的曹县一带”,故山东琴书历史悠久,能体现山东人的审美。山东琴书又称“小曲子”、“唱扬琴”、“山东洋琴”、“改良琴书”。起初它只是一种家庭玩乐的工具,随后山东手艺人将它发扬光大。到了清朝末年,它便已经自成一派。山东琴书曲调悠扬,它注重说唱亦重视表演,它将表演与说唱融为一体,旨在给人听觉和视觉上双重盛宴。山东琴书演唱时以四人居多,它形式多变,有时一人也能撑起全场。山东琴书通俗易懂,富有山东淳朴的特色。其中它的素材以民间传说居多,曲调不求奢华,但求悦耳,听来娓娓动人,十分有生活气息。山东琴书在发展过程中受当地习俗影响,分成了南路、北路、东路三大派。它的音乐结构是曲牌体,又称曲牌连缀形式,其中以《垛子板》和《风阳歌》为主。它的演唱形式分为对白、对话、独唱和对唱,在艺术形式上,它又可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山东琴书之所以广泛流传,与年的黄河泛滥,脱不开关系。彼时山东百姓难忍洪涝之苦,背井离乡,为积攒路费,他们一路卖艺一路乞讨。同时,他们不断吸收其它地区的小调,将其化为己用。山东琴书便以这样的形式,最终流传到了各地。后来随着发展,在山东东营又形成了化妆杨琴,它是山东琴书的延续。在艺术形式上,它以山东琴书为基础,融合了民间花鼓、小曲。在角色上,它演变出小生、小丑等等。在伴奏乐器方面,它又增加了坠胡、二胡、三弦。起初化妆扬琴以路边演唱为主要表演形式,观众围成一个圆圈,演员便在圈内表演。这种形式让演员与观众0距离接触,有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这种形式的缺点则是太过随意,演出前未经过精细的排练,所以这种形式的化妆扬琴显得太过粗糙。随后,为紧跟时代发展,化妆扬琴又演变出舞台演唱的形式。这种形式一经推出,便收到好评,吕剧也因此走出乡村,进入大城市。简陋的唱词唱腔已经不能满足化妆扬琴的发展,故它又融合了评剧、京剧的特色,在剧目、唱腔、唱词、舞台上做出改革。年,时殿元组建“共和班”,将化妆扬琴的新风貌展现于世人,后来化妆扬琴从街边小巷逐渐走向小戏院大观园,从农村逐渐走向了城市。年,社会动荡不安,化妆扬琴的戏班被迫解散,其发展一度跌到低谷。化妆扬琴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以时殿元为首的杰出人物,在他们的带领下,化妆扬琴不断革新。年,国家支持文化发展,化妆扬琴脱颖而出,在不断改革之后,它定名为“吕剧”,成为山东代表剧种。关于吕剧的名称由来,众说纷纭。其一是时殿元曾借用纸糊毛驴来化妆演唱,当地人不知这是何剧种,便以驴剧代称。久而久之,便演变为吕剧。其二是吕剧由走街串巷的小调演变而来,它成于街坊邻里,故用闾来代称,后来便演化为吕剧。说法众多,但大多都经不起考究。化妆扬琴为吕剧的孕育作出重大贡献,在唱腔方面,它一改之前四平腔的单一,增加了快四平、慢四平、流水板等等。在伴奏方面,它增加了笙、唢呐、二胡等传统乐器。在群众参与下,它不断改革。国家的政策,让吕剧荣获新生。社会的安定,让手艺人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在各方协调合作下,吕剧不断演绎出新的作品。其中《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等等,都在华东戏剧观摩会演上获奖。《两垅地》更是被制成电影,广为流传。吕剧虽然被流传下来,但它的地位却很尴尬。它成也剧本,败也剧本。它兴起时,凭借自己浓厚的乡土气息脱颖而出,一直到五十年代,它都一直在走上坡路。可到了今天,它的特色已经与大众审美脱节。戏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时代精神,而吕剧一直以来,都是以农村小戏出名,它所反映的大多是农民的淳朴。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吕剧或多或少也出现了危机。这些年以来,吕剧少有大发展,它的唱词逐渐固化,唱腔也开始乏味,在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横行的今天,戏曲生存空间本就不大。若吕剧再不改革创新,那它也将沦为历史。吕剧作为地方戏种,能传承到今天实属不易。而现在的人们却忙于生活,从不注重这些传统文化,若我们再这样对吕剧不闻不问,那这文明的沉淀就将断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参考资料:《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吕剧的起源与发展》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