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渑池县曲剧团演出的《大山的女儿》,给首都的观众带来了一股感人的暖暖亲情。剧作是根据发生在仰韶文化发祥地——渑池县一个真实的故事为题材而编演的,描写了渑池县女青年郑秀珍用爱心救助一位走失多里失忆老人的事迹。
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剧中的故事情节出入不大。郑秀珍是一个坚韧。质朴、纯真和善良的山村姑娘,平时言语不多,也不善于表达,更没有华丽的词汇,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的真诚。这个故事曾经被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跟踪采访,五期连播《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等全国多家媒体也进行了采访报道。郑秀珍的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她用无私的爱心去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智障老人,并将其视为自己亲人一样去关爱和善待。
郑秀珍的崇高精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她以仁爱之心去爱别人的崇高情怀,值得学习、提倡和发扬光大。
真实的故事打动了艺术家们的心,他们精心创作,为观众奉献上了一部真实而又感人的好作品。
剧作家黄森林等人,对郑秀珍的感人事迹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心血,将这个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搬上了舞台,艺术地冉现了郑秀珍的高尚情怀,谱写了一首真、善、美的赞歌。郑秀珍的原型一—剧中的秀秀是一个热爱生活、朴实善良的农村姑娘,母亲去世后不久,她将“检到”的失忆大娘领回家。
虽然父亲抱怨、舅舅反对,但在家境并不富裕又面临即将与相爱多年的男友成婚的情况下,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将大娘收留在家,并以女儿般的孝敬之举奉养了近两年时间。
曲剧《大山的女儿》的舞台演出同样也显得朴实无华,但人物形象本身的魅力与情怀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用真情实意感动了所有的观众,在情感的自然流淌中,颂扬了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今这个跃动、奋发、丰言多样的时代生活中,剧中秀秀身上所体现出的善良、仁爱、扶困济弱是传统美德,这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信守的道德准则和人格规范,也是当今多元选择中时代精神的主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剧中,有人给饥饿的失忆大娘食物吃,有人给她寒冷的身子披上一件外套,这是一种善意的人性行为,是被大众理解的做法。而秀秀不仅做到了这些,还主动将迷路发着高烧的大娘带回自己家。她的做法却不被人们所理解,有人劝秀秀不要惹麻烦事,要秀秀赶快打发她走;有人认为秀秀傻,捡个疯婆来抚养;有人认为秀秀痴,带回个疯娘当亲娘养。不仅村里人不理解,就连与秀秀相爱的男朋友也捉摸不透她的想法。面对复杂的人心和种种说法,秀秀的内心是宽容、镇静的,是豁达、勇敢和大度的,正因为有了这种内心的力量和渗透在血脉中的传统美德,才使得秀秀坚毅、果敢,不顾世俗偏见而坚持自己的做法,从而为美好的青春赢得了非同寻常的价值和华彩。
曲剧是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逐渐成熟的河南地方戏曲剧种,它以其清新淳朴、婉转优美的音乐唱腔而被广大观众所喜爱。曲剧最早演出的剧目大多是反映富有生活情趣的家庭小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向京剧、豫剧等兄弟剧种借鉴学习了一些表演程式和艺术技巧,演出了一些传统剧目。
但是,曲剧所特有的剧种风格,使它非常适合演出家长里短的现代戏,并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渑池县曲剧团继承了曲剧排演现代戏的传统,近年来,先后创作排演了《大山的女儿》、《山里母亲》等多出现代戏,不仅丰富了演出剧目,发展了曲剧艺术,还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要,赢得了市场,培养了队伍,使剧团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
《大山的女儿》在北京的成功演出和获得的广泛好评,为渑池县曲剧团这一县级剧团带来了发展契机,他们将以此作为动力,进一步精心打造该剧,向着新的艺术高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