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各大京剧院团开始创排革命现代戏,并且先后创排出了《节振国》、《白毛女》、《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等等优秀剧目。
然而京剧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流派的产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京剧艺术趋向于严谨的开始,而流派就是京剧名家有了一定的艺术造诣,并且有了自己的艺术特点,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开宗立派。像当初京剧界有谭鑫培、梅兰芳、马连良、尚小云、余叔岩、言菊朋、程砚秋、金少山、姜妙香、龚云甫等等,这些京剧名家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流派,并且很多流派传承至今依然是经典。
但是在革命现代戏创排之时已经没有明显的流派特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过去京剧界创排剧目都是为角儿服务的,从台词和乐队上都是为了突出角儿自身的特点,所以我们看那些开宗立派的京剧大师创排的剧目都是以自身艺术特点为基础的。
其次,那就是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的创排不是为了哪位京剧大师量身定做的,反而是先有的剧目再找的演员,所以流派特点在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之中并不明显。
我们今天来聊一聊样板戏之中这个角色。
刘长瑜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旦角,宗荀派,其曾经受教于京剧大师荀慧生。
刘长瑜老师曾经在中国戏曲学院学艺,当时刘老师学习的不仅仅是花旦还有青衣戏,这也是当时戏校的学艺模式,那就是学的非常全面。
其实刘长瑜老师属于是荀慧生大师晚年收的弟子,其是年跟随荀先生学艺的,但是这期间荀先生还是有一段时间去南方演出的,在后来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其就受到了冲击,所以说刘老师跟随荀先生学艺时间并不是太长。因此有人说刘老师身上花旦的东西很多,但是荀慧生大师的一些艺术特点尤其是行腔特点不是太多,尤其是在文革后表演样板戏的痕迹也有一些。
刘长瑜老师的“李铁梅”如果从行当上来说是属于花旦的,但是却又没有明显的流派特点。因为荀派的唱腔讲究的是若断若续、绵延不绝,有人称之为“游丝腔”,这种唱腔在传统戏中还算不错,但是在革命现代戏中就不太适合了,因为就不容易演绎出来那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有就是荀派艺术讲究的是活泼俏丽、娇憨可爱,可是“李铁梅”这个角色不同,那就是充满正义,并且有些泼辣。
所以说,刘长瑜老师在样板戏《红灯记》中饰演的“李铁梅”一角儿中荀派的艺术特点我认为并不多。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爱传统的少年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