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界:要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传承下去传承粤剧精粹留住文化根脉广福台的粤剧表演。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摄市民正在参观粤剧艺术博物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摄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是继昆曲之后第二个被列为世界级非遗项目的中国戏种。在广州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粤剧粤曲始终生长在城市肌理,成为广州一张生动鲜活的文化面孔。为了留住这份独特的文化根脉,广州致力于对粤剧艺术的保护、传承和推广。近年来,广州先后出台编制《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年)》,明确将戏曲惠民工作列为重点项目,大力扶持民间私伙局蓬勃发展,不断拓宽戏曲艺术传播渠道。通过开展戏曲进基层,推动粤剧艺术传承传播、惠民为民,让粤剧迎来古韵新生。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吴多、沈亦霖博物馆背后的故事打开传承新大门10月底广州的周末,天朗气清,晴空万里。广州“最美老街”恩宁路游人熙熙攘攘,一改平日的古朴宁静,变得分外热闹。坐落在恩宁路号的粤剧艺术博物馆迎来了不少市民游客参观。就在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粤剧艺术博物馆,关心粤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总书记希望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接待总书记的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深感振奋。“我们不光要通过舞台艺术表演的形式,还要通过博物馆展出的方式讲好粤剧背后的故事,通过定期举办课程,传承保护粤剧。”马楠说。年,随着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开门迎客,粤语传承的新大门随之被打开。粤剧艺术博物馆选址在昔日粤剧名伶聚集地荔湾区恩宁路,它的附近至今还保留着多位粤剧大师如马师曾、红线女的故居,不远处就是粤剧艺人的“祖屋”八和会馆。在这里,市民和游客仿佛走进了一个精心打造的粤剧体验空间,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粤剧的魅力。开馆以来,博物馆共接待观众42万多人次,为各级单位团体、市民提供讲解导览余场次。截至今年6月,粤剧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藏品总量为件套,粤剧史料、音像、实物、手稿应有尽有。私伙局扎根城市肌理让粤剧生生不息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在荔枝湾大戏台,甚至在街心公园里,处处皆是粤剧私伙局的表演场地。这些私伙局始终扎根城市肌理,让粤剧粤曲的生命力在广州这座繁华都市生生不息。每周三、周六上午,在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广福戏台,民间优秀的粤剧私伙局团队可以登台展演,团队不仅有来自本地的粤剧爱好者,还有中山、东莞、港澳地区的队伍,在戏台上演出的团队近个。目前,广州拥有支左右的粤曲私伙局,每年开展各类戏曲表演活动8万多场,其中荔湾、增城、番禺三个区队伍最多。以荔湾区为例,为了让私伙局的发展更有保证,荔湾区每年都会通过给予私伙局演出场地、器材、经费等扶持,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优秀私伙局评选也大大提高了私伙局的艺术水平。73岁的杜铭扬目前身兼荔湾工会艺术团和荔枝湾艺术团的团长。他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扎根在荔枝湾大戏台整整八年,不时也会到粤剧艺术博物馆表演。“我们下午2点开演,街坊中午12点就来占座,还会帮我们开台,我们再累一点也值得。”来这里听粤剧也不仅仅有广州的街坊、国内的游客,还有美国西部市长代表团、财富论坛全球媒体团和配偶团、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一行等都曾在这里领略粤剧艺术的魅力,这里成为粤剧走向世界的重要舞台。名家大师肩负重任要让“新鲜血液”接力作为弘扬粤剧文化的主阵地,粤剧艺术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陈列展览、舞台演出、文化交流、教育服务等活动,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和倪惠英都是这里的“常客”。作为一名老粤剧人,广州红豆粤剧团团长欧凯明感到深受鼓舞。“我希望全社会能够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