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更多人看懂听懂戏曲

任何一门艺术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达中,因此长期大量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永远都是“懂”这门艺术最佳的途径。传统艺术的道理也不例外。

戏曲的道理是民族艺术道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理论总结与美学阐释,既要基于普通人的审美经验、承接古代文人和艺人的智慧结晶,还需要和当代文艺理论体系完美对接。

中华民族先人留下无比丰富、光彩夺目的传统艺术瑰宝,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占据颇为重要的地位。戏曲就是中国特有且古老的传统艺术样式之一,它在普通民众的历史认知、道德建构与文化养成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无论对当代中国普通观众还是对国际艺术界同行来说,戏曲艺术却处于“有道理,说不清”的阶段,这与戏曲理论建设薄弱不无关系。

具体来说,我们尚未在艺术家经验式、个人化、零散的艺术感悟基础上将它们“转译”为学理化、系统化的当代艺术话语,没有将戏曲特征与规律纳入当代文艺理论体系;也没有找到符合公众日常审美经验的阐释路径,通过“讲清楚道理”拉近戏曲与普通民众的心理距离;戏曲是中国文化走出去重要载体,如何让世界“听懂”戏曲也是待解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戏曲在当代中国及世界上的认知度迅速提升,我们更应当在世界“看到”“听到”戏曲基础上,让更多人“看懂”“听懂”戏曲。“懂”包括不同层次,简言之,就是指能够在理智与情感两个层面无障碍地欣赏艺术、体会作品表达的意趣、理解作品传递的内涵,并且有能力判断作品优劣。

让当代人“懂”传统艺术,需要适应新语境的新话语

任何一门艺术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达中,因此长期大量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永远都是“懂”这门艺术最佳的途径。戏曲的道理也不例外。在戏曲风行的千百年里,无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扶老携幼在乡村戏台下津津有味地欣赏,从来没有生发过“不懂”戏曲的感慨。戏曲之所以曾经拥有广泛的受众,就是由于这些观众有长期欣赏戏曲的经验积累:他们既熟悉戏曲演绎的故事,亦熟悉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所以才能与舞台上戏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才能为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鼓掌喝彩。

当前我们面临的窘境是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今天连大学生都慨叹“不懂”。这是因为戏曲生存语境变了,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更难以通过优秀戏曲的长期熏陶形成审美经验。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建构了有异于传统的知识谱系,其中几乎没有戏曲独特的文本、音乐和表演形态的身影,戏曲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也有异于现有谱系,这些都进一步加重当代观众和戏曲的隔膜。因此,在戏曲生存了上千年的这块土地上,普通人开始感慨“不懂”戏曲,遑论文化背景各异的外国观众。

戏曲生存的新语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理论话语。只有用当代观众容易接受的话语,才有可能重建当代人与传统艺术之间的情感联系,推动传统艺术走向世界。

当代文艺理论体系需要和观众审美经验、前人智慧结晶完美对接

把戏曲的道理说清楚、让人听明白,这种理论叙述须是既有来处,又是当代的世界的。千余年来,前人留下宝贵的戏曲规律理论总结与阐释。元代以来戏曲论著的主体是曲律,因为文人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