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作为一项户外休闲运动,其直接作用在于改善身体与机能状况,特别是对老人和妇女的身体机能修复、平衡能力和糖尿病治理等具有一定的康复学意义。例如,来自湖北黄冈的袁姨有近30年的糖尿病史,年来广州带外甥女,在女儿女婿的鼓励下,她每天送完外甥女上幼儿园后就去三泰公园跳舞1个小时,坚持了4年,结果她的糖尿病情得到极大好转。
另一位受访者陈姨(年12月14日)也指出广场舞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我老家是河北石家庄,年随儿子来广州,我对这里潮湿的气候非常不适应,动不动就感冒,医院打点滴吃药。年经老乡介绍加入了现在这个广场舞队伍,一有空就跳舞,现在感冒很少了,医院了,跳着跳着出出汗,感冒就好了。”
但除了通常认为的健身康体作用外,广场舞还具有不易为人所见的社会与文化意义,且这种意义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性。伴随市场经济改革、产业重组、企业改制和单位瓦解的过程,许多城市本地人在改革开放之前的集体生活模式逐渐解体,集体性的组织化生活消失,“社区”取代“单位”成为国家治理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单位人”被“社区人”取代。都市主义化下的陌生人社会延续到社区,社区共同体的凝聚力与归属感整体弱化、虚化。
这使得不少人感到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尤其是老年人,他们经历过社会主义集体生活,在日益个体化的现代社区生活中更易感到孤独和空虚。问卷结果显示,有83%的本地老人表示,她们在经常跳舞之前,总是感到“孤独、集体活动少、身份认同降低”。调查显示,很多本地大妈在年轻时便热衷于跳舞,退休前在单位文工团工作,或在较为清闲的后勤部门工作,她们经常代表所在单位参加各种舞蹈比赛,此后因为工厂倒闭或企业改制等原因,她们下岗或提前退休,不得不告别组织化的集体生活。
广场舞的兴起勾起了她们的集体记忆,使她们有机会重温社群化的生活方式。一位受访者李姨(年12月27日)说:“我退休前在广州交通局总务处工作,每逢春节、国庆节、三八节、重阳节等节日,局里会举办各种歌舞比赛,每个单位都要求出节目参赛,那时候经常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什么的,跳舞嘛,慢三、慢四、探戈、恰恰、迪斯科、双人舞、三人舞,我们都经常跳。我家墙上至今都有很多奖状。
年,我退休照顾孙子,开始几年的日子非常乏味,只能看中央3台综艺频道和11台戏曲频道解解闷,后面年发现家附近有人跳舞,就很快加入了。现在有空就跳跳舞,从小的爱好又捡回来了,我非常开心。”李姨的经历并非个案,不少本地老人表示自从流行起了广场舞,她们和老同事、老朋友见面聚会的频率越来越高,几乎每周聚会2~3次,再现了从前在一个单位共事的良好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