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年间,一家名为“天仙园”的戏楼夜夜人满为患。
“好!再来一曲!”
“还唱《梵王宫》!”
台下观看的宾客中不仅有富甲一方的商人,还有身份显赫的达官贵胄,无一例外,全是冲着一名叫作杨翠喜的名妓而来。
只见杨翠喜轻轻向台下拂动着两袖,抬眉弄稍,便引来连连叫好,赏银无数。
据史料记载,杨翠喜最高时的身价直达金,许多人屈膝降贵只愿一睹芳容,此中便有教育先驱者——李叔同。
李叔同与旁人不同,他不只是留恋杨翠喜的花容月貌,更欣赏她在戏曲上的造诣,最终还因她剃度出家,成了佛门弟子。
一代教育大家皈依佛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杨翠喜后来又如何了呢?
杨翠喜原名陈二妞,虽出生于京城脚下,却家徒四壁,破落不堪,一家三口经常过着连饭都吃不起的生活。
无奈之下,父母将年幼的女儿卖给了一位杨姓乐师,来换取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
杨乐师觉得陈二妞这个名字实在太过俗气,难登大雅之堂,接到家中后,立即给她改名换姓,从此便只有徒儿杨翠喜。
杨翠喜跟随杨乐师学习音律,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在其他师姐妹还在咿咿呀呀的练声时,杨翠喜早已学会了整段唱曲,并能展示出精髓所在。
长到十四、五岁,杨翠喜出落得越发楚楚动人,一颦一笑都像是设计好的,勾人心魄。
作为师傅,杨乐师对杨翠喜身上的优势十分了解,便为她量身定制了众多曲目,而杨翠喜最喜欢的就是《梵王宫》与《红梅阁》,这也成了她之后红遍京城的拿手好戏。
看着自己亲自调教的徒儿已经可以独自登台演唱曲目,杨乐师便让杨翠喜前往天津“协盛园”登台献艺,赚取钱财,回报于他。
杨翠喜也不负师望,扮上装后,凭借自己婀娜多姿的身段和美妙的歌喉,登台的第一天,便一炮而红,引得台下宾客纷纷要求,要见一见这位佳人的真面目。
虽然年龄还小,但杨翠喜在师傅的调教下,深知男子的喜好,为了留住他们多来消费,杨翠喜并没有立即应允,反而留下话说:“要见真面目,须得座无虚席,长达十日,便可一睹容颜。”
此话一出,虽然惹得有些看客心生不悦,但无疑勾起了他们的征服欲,回到家中拉起身边的亲朋好友连续十日往返协盛园,只为求得目睹真颜的机会。
而这十日间,协盛园的生意比平时红火数倍,老板娘高兴坏了,对杨翠喜也比别的歌伎要好上许多。
十日之期已到,万众瞩目,杨翠喜也履行承诺,登台演唱时只化了淡妆,可以让台下的宾客们看得清清楚楚。
以一张惊艳的面容,在台上唱着《梵王宫》、《红梅阁》这种淫靡之音,再与台下的看客们暗送秋波,这场面似乎难以把控,宾客们对杨翠喜皆产生疯狂爱慕之心。
她的师傅杨乐师得知消息后,大为震撼,随着杨翠喜赚得银两越来越多,杨乐师高兴极了,便让杨翠喜前往多个戏班子登台驻唱,成为一名真正的名妓。
就在后来登台的“天仙园”中,杨翠喜遇到了自己的初恋——才子李叔同。
作为已经小有名气的歌伎,杨翠喜在天仙园中也是夜夜叫座,无数达官富商都为她驻足捧场,一时间成了天津第一名伶,但被众星捧月般捧着的杨翠喜却看上的是满腹经纶的李叔同。
李叔同是天津桐达李家的三少爷,家境优渥,但门规森严,从小就要学习日常礼仪,功课也由不得半点马虎。
不幸的是,父亲在他5岁时就去世了,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伴,他们孤儿寡母在李家的日子免不了要受些委屈,这也渐渐地让李叔同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随着慢慢长大,李叔同叛逆的性格越发明显,他不再对“正经”学问热衷了,反而对戏园子入了迷,日日留恋,似乎借此种行为来宣泄自己心中的愤懑不满。
一次,李叔同如往常一样,来到天仙园中,坐在属于自己的小角落里,两眼空空地望着台上表演的歌伎,直到天仙园的主事妈妈介绍:“接下来给各位爷表演的可是我们的头牌翠喜姑娘,各位爷,好好欣赏。”
杨翠喜的名号虽然已经渐渐传到坊间,但李叔同还从未见过,他晃了晃身子,坐直了起来,也像其他宾客一样期待着即将登台的杨翠喜。
奏乐响起,只见杨翠喜迈着三寸金莲,用蒲扇轻掩面部,透露出娇羞而又活泼的模样,还没开口,就引来宾客们的轰鸣掌声。
待她一开口,蒲扇摇曳,眼神魅惑地望着台下,似乎与每一位宾客都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那反响就更大了。
这让李叔同心中突然感到一阵激荡,再仔细往台上望去,杨翠喜与他对视了!
就这一眼,李叔同当即要求换座位,要坐到离台子最近的地方,是的,他被杨翠喜的美貌和声音征服了。
此后,这位李家三少爷日日前来报到,只为见杨翠喜一面。
久而久之,李叔同的心思被天仙园上下都看透了,杨翠喜自然也是知道的。
她向主事妈妈打听这位看起来富贵的少年郎,得知了他的家世,还知道他是一位有名的才子,在音律、诗书、画作方面都十分擅长,杨翠喜也便芳心暗许。
可能会有疑问,当时那么多达官显贵都喜欢杨翠喜,为何却偏偏看上了李叔同呢?
这也许就是人缺什么就会向往什么吧,人人都会拿金钱来打赏杨翠喜,实则是油头满面的酒囊饭袋。
没读过书的杨翠喜,对十分有才华的李叔同自然格外仰慕,之后每次上台都会和李叔同眉来眼去。
慢慢的,李叔同似乎也感受到了什么,于是每日散戏之后,他便耐心地等在天仙楼门口,提着灯笼要送杨翠喜回家。
之后,李叔同还会亲自指导杨翠喜唱戏的身段和唱腔,一来二去,李叔同成了杨翠喜亦师亦友的至交,而杨翠喜也成了李叔同想要共度一生的爱人。
但二人相处期间,一直是相敬如宾,李叔同无论是在言语上还是行为上,从未冒犯过杨翠喜,沉闷内向而又接受过严苛教育的李叔同在喜欢的人面前,也是一如既往,保持着正人君子的作风。
但杨翠喜却以为是自己的魅力不够,不足以让李叔同对自己把持不住,反而有些埋怨的对李叔同讲道:“我虽是优伶,却也干净,不会辱没你这正经人士。”
李叔同听完,若有所思了一会儿,便转身把她抱了起来。
当时他们二人的感情如胶似漆,彼此都认定对方为自己一生的伴侣,可是家风严谨的李家如何能容纳的下一名歌伎嫁入府中?
没过多久,他们二人的好事就被家中发现了。
李叔同的父亲虽然已经离去,但是母亲尚在,身为书香世家,母亲是万万接受不了儿子娶一个这样的女子回家,于是心生一计。
她告诉李叔同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要去上海看病,需要李叔同陪同,想着在看病期间劝说儿子放弃出身如此低下的杨翠喜。
得知母亲病重,李叔同自然是要照顾母亲的,于是共赴上海,与杨翠喜分开了数日。
短短月余,待李叔同回到天津时,一切却都变了模样,心爱的杨翠喜嫁做人妇,而嫁的人还是皇亲国戚庆亲王的儿子载振,李叔同痛彻心扉,却也无力改变。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切都要从一名叫做段芝贵的人说起。
段芝贵是当时袁世凯的心腹大将,但当时慈禧太后对袁世凯并没有委以重用,于是段芝贵认为在袁世凯手下当差根本没有出头之日,还是需要自己努力博得前程。
李叔同去上海期间,正好载振奉旨前往天津查案,段芝贵很兴奋,觉得自己立功表现的机会来了。
谁都知道载振是风月场所的常客,段芝贵心中早已打好了如意算盘,打算将名震天津的第一名伶杨翠喜作为自己升官的敲门砖。
载振刚到达天津,段芝贵便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向他示好了:“贝子爷,我们这儿当家名伶杨翠喜今晚在天仙园演出,如果错过,心中着实会有遗憾呐。”
载振一听,心中荡漾,满意地笑了笑,欣然前往。
在杨翠喜登台的那一刻,载振眼睛都看直了,连连夸赞她唱功俱佳,堪称绝色,这一切都被段芝贵看在眼里。
可惜载振没过几天就要返京,知道他恋恋不舍杨翠喜后,段芝贵直接花了金将她买了下来,亲自送给载振。
这下给载振高兴坏了。
那么,杨翠喜为何就同意了呢?
常年待在风月之地的杨翠喜,当然也知道李叔同家里是不会同意自己嫁进去的。
她毕竟还要生存,不能全然把希望寄托于李叔同的身上,不然青春易逝,如果没有好的结果,那她这辈子算是就此终结了。
多重因素考虑下,杨翠喜还是选择了有钱有势的贝子爷载振。
待李叔同回到天津得知此事时,一蹶不振,悲伤了一段时间后,依然难以接受这个现实,便开破红尘,毅然决然地出家了。
而段芝贵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在杨翠喜到达庆亲王府邸后,立即连升三级。
可没想到的是,在赴任途中,却又接到了自己被撤职的诏书......
原来,这件事情被载振的仇家得知,为了将庆亲王拉下马,便将此事放大,直接告到了慈禧太后那里,慈禧太后大怒,命人彻查此事,于是段芝贵走到半路就又返回了天津,这让他是又苦又恼。
庆亲王怕儿子载振受连累,立即呵斥他:“赶紧将这个歌伎处理了!你怎么为了一名歌伎脑袋都不清楚了呢!”
载振也深知事情的严重性,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即草草地将杨翠喜送回天津,交给了一名叫作王益孙的商人。
他希望王益孙为他掩饰一切,出一张假的证明,证明杨翠喜一直是王家的偏房小妾,而王益孙对杨翠喜早已垂涎已久,这样的好事,他当然乐意去做。
因此,载振逃过一劫。
可杨翠喜经历了此事后,深知寻找靠山的重要性,她不甘心就此沦落为一介商人手中,便寻找机会偷偷逃了出来,再次与段芝贵产生了联系。
那个时候袁世凯已经重新被清政府重用,段芝贵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为一方将领,手握兵符,杨翠喜便紧抱段芝贵的大腿,求他庇佑。
看着二十出头的杨翠喜,犹如盛开的花朵,段芝贵也色欲熏心,将她留在了身边,无论去哪都带着,十分张扬。
杨翠喜也经常在各大盛宴上,表演着自己的拿手好戏,没过多久,再次独领风骚,成为上流社会中有名的交际花。
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袁世凯最受宠的小妾,二人成为了闺中密友,因此,她便可以在袁世凯的寝宫内自由出入,并为袁世凯歌功颂德。
在袁世凯和段芝贵的庇佑下,杨翠喜的地位甚至比当时的太太小姐们还要尊贵些。
可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袁世凯便复辟失败,在绝望中死去了。
段芝贵在觉察到袁世凯已经濒临灭亡之际,背叛了他,并丢下杨翠喜自我保命去了。
杨翠喜被朝廷显贵送来送去,最终还是孤苦一人,从原先名震一时的名伶到如今世人都认为她身上自带不祥,谁跟她接触谁就会倒大霉,而遭到众人唾骂,也是自己选择的道路。
原本她可以选择在王益孙的照顾下,安稳地度过一生,却没想到被名利所累,最终惨淡收场。
而一代才子李叔同在佛家清净之地,早已参透人生,看淡尘世,将爱化作慈悲环绕在人世间,成为一代名僧弘一法师,再也没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