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news.html扎有五彩绸绫、被各色琉璃灯具装饰的竹亭内,十多名乐师头裹彩巾,身着彩衣,腰束彩带,各执不同的打击乐器,司鼓是指挥,通过击打鼓心鼓边,引领乐曲时而快如疾风骤雨,时而慢似行云流水……这是扬州市级非遗项目宝应曹甸十番锣鼓演出的场景。曹甸十番锣鼓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新盛街道大刘社区的柴菊喜老人是这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30多年走访整理近20首曲谱。近日,老人求助本报,想在扬州寻找十番锣鼓的演奏乐队成员,把整理出来的曲谱能够恢复演奏,让更多人了解曹甸十番锣鼓。曹甸十番锣鼓有18种乐器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汇演获奖柴菊喜出生在宝应,他曾是一位音乐老师,会声乐、鼓乐、吹奏、二胡演奏及作曲、填词。年到年间,柴菊喜调到曹甸镇文体站,担任文体站站长职务直至退休。年起,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整理十番锣鼓的相关资料。柴菊喜说,曹甸十番锣鼓源于宫廷昆曲音乐,它融演奏、演唱、敲打为一体,经艺人改造流入民间。清末,在曹甸一带广为流传。后来由于战火和动乱,起起落落。它的演奏形式一般分为“坐式”、“行式”两种。“坐式”为坐着演奏,装扮华丽的竹亭内,身着彩衣的乐师执不同的打击乐器听着指挥演奏。“行式”为边走边演奏,由七位甚而三十六位壮汉抬着竹亭,乐师在亭内演奏,气势雄壮。十番锣鼓是集演奏、演唱、敲打为一体的文艺形式,独具民俗色彩,所以当时的演奏者都是当地的民众。柴菊喜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十番锣鼓每种演奏乐器名称,有班鼓、堂鼓、铜锣、钗、哑铃、箫、笙、管、笛、琵琶……数一数有18种乐器。但在演奏中,各地的器乐使用数量并不相同,锣鼓敲打的方法也不同。“曹甸十番锣鼓创始人叫杨恩沛,年出生在宝应曹甸,擅书画诗联,精音乐古韵。”柴菊喜介绍,第二代传承人张炳银也是曹甸镇人,师从杨恩沛,自幼喜欢鼓韵器乐和戏曲演唱,年8月,带领十番锣鼓演奏队参加了扬州专区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和华东六省一市文艺演出,荣获优秀表演奖,那一次演出的乐师平均年龄40岁左右。第三代传承人郝华喜,今年80多岁,他坚持传承十番锣鼓,培训了多名学员。去年入选扬州市非遗名录30多年走访整理近20首曲谱“十番锣鼓主要是在元宵节、农历二十八日、清明庙会,以及盛大节日庆典上演出。”柴菊喜说,他喜爱音乐,也会十番锣鼓的多种乐器演奏,小时候几乎天天去听十番锣鼓的演奏。当地只要有十番锣鼓队的演出,几乎所有男女老少都要出来观看。虽然曹甸十番锣鼓去年入选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曹甸当地已没有一支能完整演奏十番锣鼓的演奏队伍。传承了多年的曹甸十番锣鼓,没有一份完整的书面曲谱文稿可查阅,老一辈演奏者都是靠口口相传,曲子和打法也是记在心里。从年至今,柴菊喜陆续走访了多位老艺人,目前已整理出了近20首曲谱。柴菊喜打开整理出来的十番锣鼓曲谱,每个曲谱的音符、谱号、谱表、填词都齐全,曲谱有《咏花》《到春来》《红楼撇子》等。在曹甸当地,柴菊喜向老艺人们请教十番锣鼓的曲牌、曲目,根据他们现场演奏的器乐发音和演奏音律整理曲谱,要多次核实、确认,再修改,一首曲谱完整记录下来,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进行推敲。与宝应相邻的楚州,也是十番锣鼓较有名气地区,他也前往楚州寻找过曲目进行记载。根据口述和演奏的方式,记录下有关十番锣鼓演出的方式、技巧、曲目、曲牌等。“我是年搬到扬州来住的,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看到苏州有一位传承人对十番锣鼓有研究,专门去了苏州找到了对方,又收集到了《前探营》《后探营》两首曲谱。”求助本报寻找专业乐师组建一支民间十番锣鼓乐队作为曹甸十番锣鼓代表性传承人,柴菊喜一直坚持钻研十番锣鼓的谱韵古经和敲打技法,在扬州培训数十支器乐演奏等文体团队。年,柴菊喜在西区大刘社区设立音乐工作室,进行“十番锣鼓”技法研究、传习,组建锣鼓队。他还组建了曹甸镇百人农民乐团为群众演出十番锣鼓,与楚州的十番锣鼓器乐队进行过演奏技法和古韵节律交流,并在扬州多个社区的民乐队进行十番锣鼓乐谱演奏。“如果没人愿意学,这项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可能就要失传了。”柴菊喜表示,希望通过本报寻找十番锣鼓的乐师们,组建一支专业性的民间十番锣鼓乐队,把整理出来的曲谱能够恢复演奏,让更多人了解曹甸十番锣鼓。记者马燕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