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传承中院团的角色担当薪火相传中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www.znlvye.com/
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剧照。尚长荣饰曹操(右),言兴朋饰杨修。史依弘饰杨玉环剧照。言布摄上海京剧院京剧表演艺术家陈少云(左二)为弟子郭毅、于同辉、鲁肃授课。上海京剧院供图戏曲艺术薪火相传,院团是京剧传承的责任主体。每个京剧院团的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力量构成不尽相同,院团势必要精准设置自身发展目标和艺术定位。专业戏曲院团既要有清晰的责任意识和清醒的专业选择,更要有主动引导剧院艺术价值取向的角色担当。尤其要有鲜明的文化立场和审美理想追求,激活艺术家的创造力,从而在戏曲传承发展中做出前瞻规划。京剧艺术的传承,必须建立在理性认识和正确理解京剧艺术传统的基础之上。上海京剧院的艺术传承,是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努力地激活传统、融入时代,其实践经验值得总结。在当代文化格局中找准剧院艺术定位与发展目标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京剧院就有了剧院发展规划,初步提出建设“综合性、实验性和规范化”一流剧院的目标。90年代前期,在充分研讨京剧传承发展历史和现实条件后,对剧院艺术风貌做出“京海融汇”的概括。在客观评估剧院人才状况后,对人才培养做出“扬长补短”的判断。尤其是经历了京剧《曹操与杨修》的创作,剧院汲取各方智慧,秉承周信芳演剧思想,追求舞台整体艺术效果,明确提出要“寻求古典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之间最佳契合点”的艺术主张。这些对剧院后续的艺术传承和剧目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金缕曲》《春秋二胥》,以及《狸猫换太子》《盘丝洞》《扈三娘与王英》等,这些题材与体裁不尽相同的剧目,都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间建立起有深度、有分寸的艺术关联。而对于大量传统老戏,剧院也尽可能地予以精心整理和传承。上世纪末,上海京剧院开展“上海京剧发展战略讨论活动”,组织全国戏剧专家探讨传统京剧在当代文化环境下的战略制高点,以此拓展文化视野,寻找自身优势与短板。进入新世纪,上海京剧院对剧院远景发展做出阐述:“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实现京剧艺术的现代转换。”几十年间,上海京剧院以代际传承的方式谋发展,紧跟时代步伐,深受红色文化和上海城市文化的熏陶,在当代文化格局中找准剧院艺术定位与发展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让剧院稳步行进在既定轨道上。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艺术家发挥传承作用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京剧传承需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能起到引领作用的艺术家。在上海京剧院,大家将老院长周信芳的麒派艺术理解为一种演剧观念和思想。上海京剧院导演马科曾说:“《曹操与杨修》是没有麒派的麒派剧目。”一句话,反映出大家对周信芳演剧精神的认可和追求。上海京剧院拥有既深谙京剧传统,又能驾驭艺术传统、感知时代精神的艺术家群体。他们营造了上海京剧院的文化氛围,又被剧院的文化氛围塑造。剧院注重在创作理念和舞台节奏等层面传承周信芳等京剧名家的演剧观念,也积极培植新流派。例如,上海京剧院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在艺术传承上与麒派虽没有渊源,但在演剧观念上,他对麒派有着深刻认知。尚长荣的艺术思维是辩证的,善于运用京剧的程式性格化地塑造人物。他的创作方法,乃至在传统老戏中塑造人物的创作意识,不仅影响一出戏的风格,也影响着周围的艺术家们。在上海京剧院,若演员游离于角色形象,过度沉溺于自我表现,则难以得到同仁尊重。这与剧院的倡导有关,更与“尚长荣们”“陈少云们”的榜样引领作用相关,以至成为一种共识。而剧院有责任将这份共识,进一步引领为整个剧院的集体审美理想。在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中注重塑造角色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重在传承。传承,不仅要传授其艺术技能,更要培育其人格情操。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关系到院团乃至剧种的未来。传承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用来塑造人物。诚如尚长荣所言:“对传统技艺要‘死学活用’。”上海京剧院常年坚持搭建各类平台,邀请资深艺术家给青年演员精心传戏。仅每年“夏季集训”制度,就实施了几十年。以京剧演员史依弘、王珮瑜等为代表的上海京剧院中坚力量,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京剧传承不是一时之计,而是常态之举。从年开始,上海京剧院推出为期5年的“青春跑道”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设置“起跑、跨越、接力、冲刺和决胜”5个年度结点,从“四功五法”的基础起步,进入对经典老戏的初步传习、再度精演阶段。在此基础上,再进入传习流派经典阶段,着重于青年演员的程式规范和人物塑造能力的提升。项目每年进行考评,有淘汰比例,最终形成“金字塔结构”,选拔出“四功五法”基础好、善于塑造角色的人才,至今已举办两季。近10年来,上海京剧院还在剧院经典保留剧目的代际传承中,着力提升年轻一代演员塑造人物的能力。尤其在“尚长荣三部曲”的传承中,尚长荣亲力亲为,对青年演员倾囊相授,从戏里到戏外,从吐字、发声到唱腔、念白,再到人物情感的理解、表达,手把手传授,逐一把关、指导,让严谨的程式规范在年轻演员心中鲜活灵动起来。传的是京剧演员塑造人物之道,教的是艺术思想观念。正是这种薪火相传,青年版《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狸猫换太子》等剧目在舞台上坚实地立起来了,傅希如、杨东虎、蓝天、高红梅、杨扬、鲁肃、陈圣杰、董洪松等一批新生代演员伴随舞台实践成长成熟起来了。探索有益于释放艺术能量的运行机制良性的艺术传承,需要探索有益于释放艺术能量的运行机制。在既有体制下,院团的内部运行机制存在着一定改善和提高空间。例如,京剧院团编制演出计划的依据,大都是剧院内部需求,具有短期性,难以适应演出市场运作对信息传播的要求。据此,上海京剧院推行的“演出项目整体策划机制”,以市场和观众需求为主要依据,编制提前量为一年的演出计划,让演出信息在潜在需求人群中充分地传播,扩大影响。京剧艺术的发展、推广、传播,要将最新经营理念、传播新模式与传统国粹相融合。比如,如何与民营文化机构合作?在维护剧院国有产业和资源不流失的前提下,让一批艺术中坚力量的艺术能量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使之有更大发展空间。上海京剧院在详尽了解相关法规基础上,先是制定出剧院的相关运行规定和机制,再与对应的民营文化机构签署深度战略合作协议。事实证明,这种合作模式有益于扩大艺术家的社会和市场影响。在剧目制作上,上海京剧院尝试“项目制作人”运行机制。从王珮瑜《赵氏孤儿》京剧项目到严庆谷的“小丑挑梁”京剧丑角艺术展演项目,都是剧院在主动改革自身机制,获得新的启示,进而开辟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院团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实践的基本组织,只有高效组织各类资源,最大程度地激发艺术生产力、创造力,才能成为艺术家的精神家园和登攀艺术高峰的阶梯。(作者为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制图:赵偲汝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