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台,近现代戏曲,活曹操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
早在宋元时期,三国人物和故事就已被搬上戏曲舞台。据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在宋金对峙时期,北方的金国有一种演唱艺术,叫做院本杂剧诸宫调,其中就有《赤壁度兵》、《刺董卓》等曲目。到了元朝,元杂剧中演说三国故事的为数更多,存留至今的尚有几十种。《三国演义》的问世和广为流传,对三国戏曲的兴盛又起了推波助斓的作用。明代杂剧和传奇中,就有很多三国剧目。到了清代,由于统治者对《三国演义》的高度重视,三国戏的创作更加繁荣。乾隆年间,庄格亲王主持编演了十本二百四十出的《鼎峙春秋》,是空前的三国连台本大戏。此后,《三国演义》对近现代戏曲又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这里特别要说的是京剧。首先编出连台本三国戏的是当初在北京活动的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班主程长庚请来落第留在北京的书生卢胜奎,卢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并参考《三国志》和《鼎峙春秋》,编出自《马跃檀溪》到《取南郡》止三十六本连台本三国戏。三庆班的三国戏,戏本编得好,角色配备齐整,唱演非常出色,演出后轰动一时,万人争看,此后京剧舞台上演三国戏便蔚然成风。又经过一百余年的不断发展,京剧三国戏的剧目越来越丰富。笔者粗略地计算了一下陶君起先生《京剧剧目初探》所列的三国故事戏,约有一百三十余种,从《三结义》、《鞭打督邮》、《捉放曹》,到《战绵竹》、《哭祖庙》、《一计害三贤》,几乎囊括了《三国演义》第一回到第一百一十九回的全部重要内容。它们倾注了一代代演艺家的无数心血,有的剧目经过千锤百炼,至今仍传唱不衰。有好的剧本,更需要有好的演员。许多演员在三国戏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将一些三国人物演的须眉毕现,凛凛如生,成了“活周瑜”、“活鲁肃”、“活孔明”、“活曹操”……,传下不少佳话、趣话。有“活周瑜”之称的是同治、光绪年间的演艺家徐小香,当年看过他演出的老辈人在回忆中,对他的表演都赞不绝口,说他在《群英会》、《取南郡》中扮演的周瑜,“丰神俊逸,气韵高华,可谓空前绝后,无上上品”(许九野《梨园轶闻》)。有的还特地说到《群英会》中周瑜打黄盖一场走场时,“手拂锥尾,摇曳多姿,尽态极妍,无美不备”。一直过了四十多年,这一走场仍然不时地在回忆者的心目中清晰地浮现出来(吴杰《梨园旧话》),可见徐小香的演出具有何等的魅力!被称为“活鲁肃”的就是三庆班班主程长庚,他在《群英会》中演的鲁肃与徐小香的周瑜并称双绝。他演的鲁肃凝重端庄,唱腔爽朗浑厚,有一种朴实的美。程长庚不但能演鲁肃,而且能演关羽、诸葛亮,均别具一格,为人称颂。他喉音清亮,唱法绝精,登台一唱,和他配戏的人往往忘了自己所演,专注地听他唱,台下的人都在笑,也不知觉。据说在他唱《草船借箭》时,乐工有时也会停奏痴听,忘其所以(徐坷《清稗类钞》);他演的关羽,栩栩如生,“追出场后,冠剑雄豪,音节慷爽,如当年关羽之再世”。(齐如山《京剧之变迁》)为三庆班写连台本三国戏的卢胜奎也精于演技,有“活孔明”之称。卢之后,又以谭鑫培演诸葛亮最为出色。谭艺术修养高,能删削改定旧剧本,改定后,词调均佳,堪称绝作。此外,他对人物心理和精神世界,有非常准确细致的理解和把握,如他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气度雍容,但见到王平转来的街亭营寨图后,也微露惊惧之意,三次传令再探,越逼越紧。因为诸葛亮固然老成持重,但事关国家大计,也不能不稍露仓皇,所以当报来的消息一次比一次严峻、可怕,诸葛亮第三次发令再探时是冲口急出,陡然变色。只是他又能迅即镇定下来,从容布置,危而不乱,仍不失武侯身份。而其他人演这段,诸葛亮一味镇静,给人的感觉反而近于诈伪,相形之下,谭鑫培对人物的把握无疑高明准确得多。(冯小隐《谭鑫培之空城计》)比较早有“活曹操”之称的是黄润甫,他是架子花脸的老前辈,又叫黄三。正因为他演曹操演得太好了,有一次还为这挨了打。那是一次到宫廷里演出,与谭鑫培同演(骂曹)。黄润甫正演到曹操修书给黄祖,看戏的慈禧太后忽传旨,将黄润甫拉下来答杖,打完了,又厚赏,说他演曹操演然得太像了,不得不打,他演剧如此聪明,又不能不赏。慈禧这纯属不讲理,但也说明黄润甫演得确实好。(徐坷《清稗类钞》)在他之后又有郝寿臣、侯喜瑞,把曹操演得逼真神似,既气度不凡,又狡诈多疑,分寸把握得好,演得有深度,也有“活曹操”之称。“活张飞”也不止一个,有钱宝峰,又有李寿山。李寿山即大李七,幼唱昆旦,后改架子花脸。据说在《长坂坡》一剧中,在霸陵桥大喝一声,惊天动地,闻者披靡,真有当年张冀德喝断当阳桥的气概。(见沈睦公《伶人改行琐记》)演关羽的情形又不一样了。旧时演艺界对关公极度祟拜,只能称他为圣贤爷,不能说他的名字。演关公的演员一进后台就不能说话、闲谈,要先用黄表纸写下关圣帝君的名讳,叠成牌位,烧香磕头,再把它放在头盔内,也有放箭衣里的,然后才上台表演。演完后用它擦脸上的红彩,再把它烧了,烧完后才能说话闲谈。这一套程式叫烧香磕头顶码子,不能少。除了这些,还要求演员熟读《三国演义》,长存尊敬不能少。除了这些,还要求演员熟读《三国演义》,长存尊敬之心,扫除龌龊之态,认定戏中之人,忘却本来之我,虔诚揣摩,以求神与古会。正因为演员对关公戏极为重视,一代一代演艺家在艺术上做不懈的探索,所以出了很多擅长演关公戏的名角,如程长庚、米喜子、谭鑫培、王鸿寿、李洪春、李万春等。其中米喜子演关公留下很多趣闻轶事。那是同治年间.,一次在三庆戏院演《战长沙》,程长庚扮黄忠,米喜子演关公。米喜子进后台在化妆桌上先放了一壶酒,穿好行头,一口气把酒喝光,然后从容上场。亮相时,一落水袖,酒劲上来,顿时满面红光。这下可不得了,前台听戏的官员、百件呼啦啦跪下了一片,以为戏台上关公演员神灵附体,关老爷显圣了。这事儿又出了几回后,朝廷下了令,禁演关公戏。其实早在雍正年间,朝廷就禁止在戏曲舞台上演关公,理由是关公是圣人,怎能让优伶来扮演,所以文圣孔子、武圣关羽都不许演。但禁得了一时,禁不了一世,三庆班后来排全本三国戏,还得有关羽戏,三国戏里没了关羽成什么话。所以因为米喜子演出时关老爷显圣而下的禁演令,大概没执行多长时间。不过,一般来说,《走麦城》还是不准演的,演员也大多不愿意演。但《走麦城》最终还是被搬上了戏曲舞台,那已是民国初年。主演的名角是王鸿寿。王鸿寿,又名王三麻子,他演的关公算得上一绝,扮相威武,巍巍乎若天神下降尘埃,让人一见便肃然起敬。据说粤人还摄下他扮演的关公,顶礼供奉,相信他就是关云长重生。甲寅年(年)春,九亩地、新舞台准备让王鸿寿演《走麦城》,不料还没等开演,起了一把大火,把戏院烧成灰烬,王鸿寿吓得逃到了天津,不敢再演。这次火灾是因戏院隔壁面馆失火引起的,不过当时人都议论纷纷,说这是关公显圣发怒,才烧起来的,关老爷倒楣的戏能随便唱吗?不过几年后,《走麦城》到底还是由王鸿寿唱了起来,而且唱演十分出色,探得行家里手的叹赏,也没再听说闹什么火灾。(见周剑云《剑气凌云庐剧话》、《三麻子之走麦城》)经过一代代“活周瑜”、“活孔明”、“活曹操”、“活关羽”等无数心血的浇灌,京剧三国戏自然是精彩纷呈。其实除了京剧,还有川剧、秦腔、汉剧等许多地方戏曲以及天鼓、说书等其他曲艺形式唱、演、说三国故事。笔者少年时就非常喜欢袁阔成的说《三国演义》,曾听得如醉如痴,直到今天,也难以忘怀,所以热切期望今后会出现更多更好的表演艺术家,一代代把三国故事演说、传唱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