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京剧艺术,它的现代化与

本文乃作者丹姐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认识京剧的现代化”这个题目,是我从学习《张庚文录》特别是其中《话剧的民族化与旧剧的现代化》等论着中,受到启发而提出来的。张庚是王国维之后,中国当代戏剧学术泰斗。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一代领导人之一,作为副院长一直工作到年。作为学术的领头人,他奋斗终生,与郭汉城等前辈,带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的几代学人,树立了一代良好的学风。张庚先生的《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命题,是他在回顾研究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戏剧运动的基础上,于年提出来的。那时把戏曲特别是古老的剧种称作旧剧,京剧则称为平剧,人们习惯的称呼是京戏。对于京剧的改革即现代化,张庚先生发表过不少专题文章,在其他文章中谈到京剧的也为数不少。

京剧的现代化

从张庚先生的诸多论着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京剧现代化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是一个长过程。在辛亥革命前夜,无论是革命者还是改良主义者都重视戏曲的革新,都强调戏曲应当并且可以为促进社会进步、改造人的思想做工作。陈独秀甚至说“戏子是人民的教师”,一些有志之士自筹资金办起宣传革命的剧团,新编出各种文明戏、时装戏来宣传革命。他们敢于身穿西装,手拿马鞭,站在台上唱宣传革命的段子,处于革命高潮中的观众,兴奋得报之以热烈的掌声。但是好景不长,革命高潮很快退去,观众高昂的情绪变得低沉了,京剧段子不能吸引人了。办新剧团的职业艺人们,不得不考虑如何维持一班人员的生计问题,结果演出走上了迎合观众的道路。对于旧剧目他们根本不知道要不要改,更谈不上怎样去改。而那时的观众看待旧戏和艺人,没有欣赏,只是散心,没有尊重,只是玩偶。无论戏曲艺人的社会地位,他们的行会制度,它的观众对于它的要求,三者之中从哪一点来说,都没有和改革的条件。

京剧现代化改革

到了“五四”时期,那些从事新文艺运动的人们根本把戏曲排斥在新文艺运动之外,认为戏曲只有被淘汰的命运,绝无革新的可能、毫无用处,只有害处,非彻底革除不可,自然对它不屑一顾。虽然运动的领导者胡适们也提倡研究国剧,但这在运动的总体意义上是备受冷落的一环。张庚先生认为,“五四”在文化上所贡献的是向西洋学习了近代的思想,并没有创造出新的戏剧来。“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注意到了戏曲的作用,但主要是花鼓戏等小剧种和民间艺术形式。只有到抗战期间,年在党中央毛泽东的关怀下,成立了延安平剧研究院,毛泽东为它题词:“推陈出新”,新形势下对京剧的研究、改革才开始了。京剧改革终于迈出封建的“铁门槛”,是五十年代的戏改和六十年代初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成功。而京剧现代化取得最突出的成就,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现代化的京剧

由以上的述论,我们知道了京剧的现代化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走了一个世纪的历程。有的人以“彻底革命”的架势否认这个历程,只承认年,甚至只承认“十三年,这都是自己否定自己的虚无主义。张庚先生对此也发表了他的看法。京剧的现代化是整个戏曲现代化的一部分,戏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同外来艺术的民族化一起创造新型戏剧,为社会变革、为广大民众服务。在抗战期间即为抗战服务,为最广大的农民和士兵服务。这个观念的形成首先是同抗战的形势密切相关的。但是这仅仅是工作的尝试,远非成功。京剧艺术从整体上还原封未动,京剧现代化最难的一关还远没有碰。只有把京剧改造成为一种有表现力、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成为一种新的民族戏剧,才是现代化的成功。因此在注重内容的同时,必须精心掌握京剧经过洗练陶铸的艺术形式。

创造新型戏剧

然而,这个认识的得来也并非容易。明确京剧现代化也就是京剧改革的目的,是在反复的过程中逐步解决的,着手改革也是逐步进行的,总是伴随着要不要改、能不能改等问题的解决。要不要改的问题,看起来是不成问题而其实是屡屡反复的。前面说到京剧的改革、现代化是从辛亥革命起步的。那时搞的是时装戏,就是那时的现代戏。实践证明只热闹了一阵子,并不成功。但是它也提供了经验教训,就是必须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改,光有热情是不能成功的。在改以前必须知道它的过去和现在。京剧在形成的同时,不仅形成了众多的剧目,而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还形成了一套“规矩”,这既是宝贵的财富,又成了继续进步的束缚。不幸的是不过几十年,就“礼崩乐坏”了。张庚先生引述齐如山在《京剧变迁》中痛心地指出,当时京剧的没落状况是:只有一个“主角”而没有“戏”,光剩下了唱,规矩一天天废弛。这里既指的是艺术上的问题,又是体制问题。

京剧变迁

这些问题在跨过世纪的今天,还有没有呢?在台上放一把茶壶唱几句喝一口水的恶习是没有了,只要主角唱不要戏的状况不是司空见惯吗?也有人责难当今没有精品,没有传世之作,不如解放前。哪里知道,解放前能传下来的戏,哪出不是改出来的?在当时哪出不是新的?改的时候,费了多少周折。当时在值得不值得改等问题上,看法并不一致。这里说的不容易,是说从内容到形式改造出完美的新京剧来不容易。当然艺术形式的改造也不容易。首先不容易在从事改造工作者的认识与信心上。当时从事京剧改革的人,一部分是旧艺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不出哪些地方应当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甚至认为一切都很好了,当然就不需要改了。

新京剧

另一部分是“热心”分子,但却没有或很少掌握京剧艺术,不摸规律,却又鄙视它,结果是妄谈改革,乱改一顿。前者总觉得京剧中不能采用任何新的艺术原则,而后者却想从话剧中照搬现成的东西到京剧中去。前者不懂得戏剧理论,缺乏美学知识,把京剧看成一种孤立的戏剧形式,认为一采用什么新的东西,就“洋化”了,就不“国粹”了,因此一概予以拒绝。而那些希望京剧话剧化的人,却把京剧在形式上的特性一概抹煞。认为京剧的动作、语言。服装,什么都“不现实”、“不真实”,非彻底改掉不可。这两种认识都不能使京剧的改革顺着戏剧艺术的规律进行。这种状况虽然已经成了历史,但是历史现象往往会重复出现,今天我们在京剧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有借鉴价值。

参考资料《中国戏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