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婺声传遗韵,古曲绽新蕊”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
年7月中旬,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赴金华“婺声传遗韵,古曲绽新蕊”实践服务团在周健健老师的带领下围绕婺剧在新时代下的保护与发展这一主题,赴金华婺城区,永康市进行实地调研,探寻婺剧传承基因,助力非遗传承。
赴中国婺剧院,溯源婺剧历史
7月13日上午,实践团怀着好奇和赞叹的心情深入参观了中国婺剧院,在讲解员黄伟先生的带领下,欣赏了馆内展厅里陈列展示的戏曲脸谱、精致戏服、新老剧照、婺剧团所获奖项等,初步了解了婺剧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渊源。
婺剧起源于明朝中叶,剧目丰富,特色浓郁,是中国戏曲舞台保留徽戏剧目与资料最多、最完整的剧种之一,有徽戏活化石之称。主要分布于浙江金华及其周边地区,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
讲解员黄伟先生还告诉成员们婺剧也被称为“农民戏”——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生于草台、长于草台,具有“注重于做,重做轻唱”的特征。
拜访婺剧团团长,聆听婺剧故事
为充分了解婺剧的传承现状,7月13日下午,服务实践团来到永康市,采访了永康市婺剧一团团长吴佩君女士。吴女士凭着对婺剧的喜爱,二十六年如一日地坚持婺剧表演。尽管因着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当地民营婺剧团已缩减至3家,但她始终相信只要还有一人喜爱婺剧,婺剧传承就不会断。
在吴女士与婺剧的故事中,实践团成员再一次感受到了婺剧无与伦比的魅力。为了更加深刻地体会婺剧的特点,成员们跟着吴女士学身段,练发音,仿音韵。“在台下观看时,只感觉很有韵味,实际体验学习才知道动作标准实在不是一件易事。”队员们在体验后说道。
吴女士所说的“戏曲更多的是演绎古代历史、弘扬我国传统美德,是展现我国文化自信的最好方式之一”这句话更是发人深思。成员们真切感受到婺剧演员精益求精、不怕辛苦、迎难而上的精神是婺剧在新时代下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助力婺剧传承,探寻发展方向
7月14日,实践服务团来到了金华婺城区蒋堂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这里举办了“婺韵展芬芳,传承哺新苗”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图文讲解、知识竞答、绘制脸谱、观看视频的方式向当地小朋友们和家长普及了婺剧的发展,戏剧脸谱和角色设定等基础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民众对婺剧的兴趣,助力婺剧传承。
结合在本次活动开展前通过采访得知的各地婺剧传承的基本情况及当地政府对婺剧传承的重视程度等信息,实践服务团开展了一场小型座谈会并邀请蒋堂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负责人陈纪祥先生,文化馆干部刘菁老师,婺剧专业学生家长参加。与会人员针对婺剧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激烈讨论,点明了对年轻人积极参与婺剧传承的强烈需求以及盼望民众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强烈呼吁。
自年6月7日,婺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婺剧传承就成为了人们不得忽视的责任。通过深入基层,实践团成员们对婺剧有了深刻的了解,感怀于戏曲演员们对于婺剧寒暑不变的坚守。在此之后,实践团成员们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助力非遗传承贡献属于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