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江苏梆子硬重刚烈,轻柔妩媚文旅中

江苏梆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豫剧在江苏徐州一带的称呼,是豫剧流入徐州地区与当地方言土语结合,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俗称大戏,亦名梆子戏、徐州梆子,后来由于清朝时期在沛县与其他剧种的交融汇合,故以沛县为主流,又称沛县梆子。

起源

江苏梆子是中国江苏省的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江苏省境内的徐州一带。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多数人都认为其前身就是豫剧,后来又受到当地剧种的影响逐渐发展和融合,遂有了当地的一些戏曲音乐风格,逐渐形成了今天江苏梆子的雏形。解放后,江苏省政府把在江苏的各地豫剧团融合,正式定名为江苏梆子,从此,江苏一带的豫剧又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江苏梆子。

演唱风格

江苏梆子的演唱风格,既硬重又轻柔,既刚烈又不失妩媚。

乡下和地方上的江苏梆子,多有早期的豫东调特点,男腔多用真假嗓结合,花腔多,袭用豫东调唱法演唱,也兼有祥符调、沙河调的风格,听起来非常的过瘾,像摇滚乐一样。特别是生角戏,多是“黑脸红脸”戏。

剧目

在时间的积淀下,江苏梆子慢慢形成了一套代表剧目:

“四大征”(《薛礼征东》《樊梨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征北》)

“四大铡”(《铡赵王》《铡美案》《铡郭嵩》《铡郭槐》)

还有“老十八本”“新十八本”等,这些剧目多采用“武戏文唱”的形式,以大段唱腔来塑造人物,推进剧情。而省级的江苏梆子剧团与其有不同,则多有祥符调的特点,多唱才子佳人和现代戏,比如《胭脂》《红楼梦》《朝阳沟》等均是代表剧目。

曲牌唱腔

江苏梆子曲牌有余首,曲牌结构严谨完整,旋律精致流畅,有的气势恢宏,有的徐缓柔婉,有的激烈亢奋,有的轻松跳跃,有的生动活泼,有的优美抒情,有的幽默诙谐。这些曲牌有的一曲多用,有的则专区专用,如专用于迎宾摆宴的“山坡羊”“云霄歌”“柳摇金”“扬舟”等,专用于升帐的四大升帐的“一枝花”“上彩楼”“桃红”“到春来”等,专用于兴兵的“武马”“二凡”“朝阳歌”专门用于饮酒的“紫金杯”“满堂花”“画眉序”“园林好”等。

板腔体结构体的唱腔更是丰富了江苏梆子的艺术特色。四大正板及各自的派生板式组成了江苏梆子的唱腔。四大正板分别是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派生板式则因节奏变化与旋律的繁简而产生,一般规律是速度愈快,旋律愈简,速度愈慢,旋律愈繁。

剧团

江苏梆子剧团原名江苏省豫剧团。年徐州专区实验豫剧团,年徐州市豫剧团并入,年4月由江苏省文化局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梆子剧团。现今该团阵容强大,人才济济,行当齐全,拥有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演员和强大的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力量,在苏鲁豫皖四省毗邻的淮海经济区,享有较高的艺术声誉。

(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李晓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