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丝弦戏广西八大剧种之一文旅中国

宾阳丝弦戏又称“宾州戏”“司弦戏”,产生于南宁市宾阳宾州镇,以桂柳语系的宾州南街官话作表演,曲调既有抒情婉转,又有高亢激越,节奏和缓、舒展、情调轻松愉快,颇具地方特色。

清乾隆年间,由湖南一位姓白的师傅将丝弦戏传入宾阳。丝弦戏行当、表演程式、锣鼓点、唱腔板式、伴奏曲牌、管弦乐器等戏曲的主要成分较齐全完善,是广西八大剧种之一,在桂中地区占有重要地位,是优秀的民间地方戏曲艺术。

宾阳丝弦戏,音乐含唱腔、伴奏曲牌、锣鼓点三部分。丝弦戏的舞台语言采用宾州官话,有时夹杂少量粤语或壮语。唱腔以南、北路为主,兼有吹腔、杂腔小调,唱腔结构多为上下句反复体,唱词为七字或十字格的齐言对偶句。昆腔和七句半等曲牌类唱词为长短句式,伴奏主要乐器是二弦(又称为广弦、大弦),还有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30年代后期,吸收了广班大锣和大钹,50年代中期又吸收了中胡、低胡等乐器。

丝弦戏约有百余个传统剧目,常演的有《打金枝》《定军山》《狮子楼》《全家福》《黄鹤楼》等,60年代后期曾移植了《红灯记》《沙家浜》,改编了现代戏《战龙潭》《两瓶农药》等剧目。

年入选第二批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章恒

责编:勾晓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