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剧历史源远流长,在上古时期,歌舞艺术已初见端倪
中国的戏剧历史源远流长。《礼记》记载,神农氏时已用“蜡辞”祝祷丰收。古籍中又有“百兽率舞”、“干舞”等记载,这表明早在上古时期,作为戏剧之一种的歌舞艺术已经初见端倪。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大约在周代出现了优人,优人相当于现在的职业演员;汉代出现了百戏;到了唐宋元,各种戏剧形式不断发展完备,南戏、杂剧等已蔚为大观;明清时期,戏剧的声腔曲腔日益丰富多样,剧种、剧目渐成气候,各种戏剧艺术逐步趋向成熟。至晚清,一大批优秀的戏剧艺人在吸收和继承前代艺术成就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把戏剧艺术再次推向了高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从清初开始,曾一度辉煌的雅部昆腔渐趋衰落,而花部清腔却在民间的土壤上成长起来,剧目愈益丰富,舞台表演艺术不断提高,各种地方戏雨后春笋般遍地破土而出。上溯地方戏的源头,当为宋元时期的南戏和杂剧。二者为地方戏曲树立了楷模,大大推进了地方戏曲的发展。昆腔江河日下之时,地方戏却趋于定型和成熟,出现了梆子腔、高腔、皮黄戏等三大声腔体系。此外,花鼓戏、黄梅戏等地方小戏也渗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地方戏以强烈的区域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为清代剧苑锦上添花。也为后来的京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北京自金元开始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其突出的政治地位吸引了大批戏班,从而使它成为北方戏曲的中心。乾隆末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把二黄戏带入北方。二黄是弋阳腔同徽戏曲调之一种相结合起来的四平调,与湖北黄州民歌融合的产物。经过安徽、湖北两省艺人的长期努力,二黄与起于湖北的西皮再度结合,使二黄面目一新。徽班进京后,二黄戏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最后形成了京剧。到了晚清,京剧更加发展,并逐渐流行各地,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京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学习兄弟剧种的优秀成果,把许多名著改编上演,同时又接受清廷“雅部”的影响。
经过京剧艺人的集体创作和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不断丰富提高,许多剧本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演出本。同治光绪时期,京剧走向成熟,占据了北京舞台的主要地位,并辐射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才艺出众的演员其中程长庚、谭鑫培最为有名。程长庚(-),又名椿,字玉珊(一作玉山),安徽潜山人。科班出身长于老生。道光至光绪初年,长期为“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老生台柱和班主兼任“精忠庙”会首。“精忠庙”是清代北京戏曲艺人行会组织,带有半官性质,负责解决伶界重大事情及纠纷。程长庚博采各种地方戏曲的“声”、“腔”、“表演”等方面的长处,使之融会贯通,并付之戏曲舞台实践,对京剧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他功底深厚,文武昆乱不挡,唱腔高亢饱满,字正腔圆,声能穿云裂帛余音绕梁。艺术上注重人物塑造,身段做工,一招一式,既有矩可循,又符合角色的身份地位。与著名京剧演员余三胜、张二奎并称为京剧“三鼎甲”,他因名气大,位列“三鼎甲”之首。他的代表剧目有《文昭关》、《取成都》、《群英会》、《战长沙》、《战太平》、《龙虎斗》等。谭鑫培(-),本名金福,字鑫培。湖北江夏(今武昌)人。清末民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艺名“小叫天”。其父谭志道亦为京剧艺人,对谭鑫培学艺影响甚大。早年在金奎科班习艺,长期参加程长庚主持的三庆班,演武生兼武旦。
程长庚去世后,他加入四喜班,后自行组班,改演老生。年被清政府选为“内廷供奉”,艺术上已臻成熟。他吸收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名家的长处,并学习其他“行当”和地方戏曲的优点,再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创造出旋律丰富的谭派唱腔,在京剧界自成一家。他较好地掌握“用气”、“发音”的科学方法,对嗓音能放能收,无论“西皮”、“二黄”都能唱得抑扬顿挫,清朗自如。他与程长庚一样,是善于刻画剧中人物性格的艺术大师,既注重京剧艺术程式,又富有生活气息,以精湛的艺术成就博得“伶界大王”的赞誉。继程长庚之后,谭鑫培成为京剧界主要代表人物,以致有“无腔不学谭”之说。
他演出的剧目甚多,尤以《李陵碑》、《秦琼卖马》、《空城计)、《定军山》、《捉放曹》、《打渔杀家》、《汾河湾》等剧目最为有名。在京剧发展史上,谭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后来许多著名的老生流派,如余叔岩的“余派”、王又宸的“旧谭派”、谭富英的“后谭派”、言菊朋的“言派”、奚啸伯的“奚派”、杨宝森的“杨派”、马连良的“马派”等,大都是从“谭派”的源头衍化出来的艺术流派。晚清时期的京剧艺术,不仅人才辈出,而且剧目众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现在搜集到的京剧剧目约有多种,题材十分广泛,其中取材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的故事最多,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矛盾,歌颂了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并且塑造了人民爱戴的英雄形象。
但是,由于京剧是在清朝统治中心的北京形成,在封建统治影响下,京剧剧目中也有一些宣扬封建道德、宗教迷信,内容不健康的作品。中日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维新派很重视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大力提倡戏剧改良。到20世纪初,戏剧改良进入高潮。年9月,陈去病、柳亚子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二十世纪大舞台》,作为鼓吹戏剧改良的重要宣传阵地。这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以戏剧为主的文艺刊物。这个时期的戏剧改良思潮同样影响到京剧界。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有满族艺人汪笑侬、潘月樵等人。汪笑依是晚清戏剧改革的著名代表人物。
汪笑侬(-),原名德克俊(亦叫德克金),字润田,号仰天,又号孝农,别署竹天农人。满族人,举人出身,当过知县,被劾罢官后改学戏曲。名伶汪桂芬闻之说:“谈何容易。”笑侬听后,遂更名汪笑依,以鞭策自己。他在原有唱腔的基础上另创新腔,形成“汪派”。为了宣传爱国思想,教育民众,他用新观点改编、创作了许多传统剧本,如《党人碑》、《马嵬驿》、《哭祖庙》、《博浪椎》等,给这些传统题材的剧目赋予反封建的意义。他与其他京剧艺人曾上演《波兰亡国惨》、桃花扇》、《骂阎罗》等新戏,直接表现了救亡图存,反抗封建统治的时代主题,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看完文章后,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积极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