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杂志主编赓续华花灯戏红梅赞

“贵州花灯戏《红梅赞》的移植改编是成功的,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来自贵州的花灯戏风情,还让大家感受到了来自歌剧《江姐》的遗韵。”5月15日至16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贵州花灯戏《红梅赞》在北京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的2场演出,让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剧》杂志主编赓续华赞不绝口。在她看来,该剧对《江姐》的改编从音乐上入手的同时,也在唱腔上承袭了歌剧的经典,整场演出以事半功倍的效果大获成功。

赓续华说,贵州花灯戏的声音非常好听,其独特的唱腔让大家了解到了贵州的戏曲文化魅力。

“贵州省花灯剧院对歌剧《江姐》的改编让我感受到来自经典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剧种的力量,让人感觉特别好。”作为专业观众,赓续华在贵州花灯戏《红梅赞》的移植改编上,看到了地方戏发展的方向。

赓续华认为,从《红梅赞》移植改编的成功中不难看出,这是源于贵州花灯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结果。同时,该剧给了许多地方戏曲在创作中的一些启示,并不是一味地将精力投入到原创剧目中就一定能取得收获,经典剧目的移植改编亦是创新,在对经典剧目的改编提升中,地方戏曲得到了继承性提升的同时,将走得更远,传得更开。

在赓续华看来,地方戏曲创作并非要执拗于原创,在没有足够力量完成原创时,适当改编一些经典剧目,同样是戏曲发展的一条创新之路,贵州花灯戏无疑为地方戏曲发展做出了成功范例。

一部剧好坏,主演承担了很大的责任。赓续华从《红梅赞》主演邵志庆扮演的江姐身上看到了一种大气和责任、担当,她的唱腔和表演都让人充满期待。

“我知道邵志庆是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我觉得她确实有一种担当精神,为贵州花灯戏撑起了一片天地,同时也撑起了传统戏曲的一片天地。”在赓续华看来,一个剧种的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有自己的“角儿”,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才能让该剧种走得更远,邵志庆就是这样一种具有标志性的领军人物。

演出成功与否,观众是最好的证明。赓续华在演出结束后特地观察了观众的反应,她发现许多观众并没有在演出结束后就马上离开,而是纷纷被贵州花灯戏的艺术魅力所征服,报以热烈掌声并走上舞台与演员们合影留念。

“希望贵州花灯戏能够越来越好,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吸引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贵州花灯,从而让贵州花灯戏走得更远,传唱得更久长。”赓续华说。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相康

文字编辑/邱奕

视觉编辑/赵相康

编审/李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